顯示具有 時間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時間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28/2019

人手不足?資源永遠都是不夠的 (成為主管的31堂課)



大部分的情況下,所有研發與軟體主管都會面臨到人手不足的情況,特別是新創企業和快速發展的公司。資源有限,人手不足是必然的「現實」,能夠有效解決此問題也是普通主管和好主管最大的差異之一。解決的方向有三個:(一) 事實是事太多而非人太少。(二) 突破性思考,至少想出解決方案。(三) 必要的犧牲 


案例:主管V負責一個長期專案,已經有接近30個工程師是直接由V管理。然而,最近一段期間由於主要客戶的變更,加上CEO的臨時任務,讓這部門的員工疲於奔命。主管V也沒有什麼對策,只好和業務盡量模糊客戶需求以及驗收方式,看能不能減少工程師的工作量。


一:真正的事實是:事太多而非人太少


人手不足的真正意涵是「事情太多」。在以人才導向為主的組織裡,人力不足採取的短期策略如果是「增加人力」通常也不會真正解決問題。但如果短期採取「調配人力」也就是說某些事情先不做,有些事情先做,的確是可行的做法。

作為主管的你可能會說:我這些事情都很重要,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在營利組織裡,所有事情都很重要根本不可能發生。絕大部分的情況是:主管無法針對事情的優先順序做必要的排序。除非你管理的組織是急診室或者核電廠,不然不可能什麼事都很重要。要做必要的排序表面上很簡單,將事情列一個「優先順序的清單」,從1排到N,數字都不能重複,1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實務上,需要主管本身的本職學能判斷以及個人意志力。

二:突破性思考,至少想出幾個不同的解決方案


關於思考問題的框架,請參考這裡和這裡。在此就不重複。

但要提醒的事,在盈利企業裡面,不可能有什麼事情是「只能」這麼做的,一定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問題只在於有沒有想到,還有這樣做效果好不好而已。

三:必要的犧牲 

必要的犧牲並不是指長期加班。長期加班最後通常也是三輸。必要的犧牲指的是幾種可能:
(1) 犧牲不必要的事情,請參見第一段
(2) 極短暫的加班,和長期加班不同,短暫加班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並且要確定能盡快補假,讓團隊成員合理的休息
(3) 縮小範圍,犧牲部分功能
(4) 延長時程,犧牲時間 

然而請謹記,不能犧牲組織重要的長期目標的前進,以及不能犧牲組織文化價值。主管一旦犧牲不該犧牲的事務 (即便是無意間),就表示其領導方式有極大的問題。


陷阱


案例中的主管採取的作法非常糟。會直接踩到許多陷阱。要注意的陷阱是:
(1) 任何情況下降低品質都是飲鴆止渴,很少看到好下場。然而縮小功能範圍(例如MVP的概念)卻常常能夠成功
(2) 滿足政治因素(要和CEO打好關係)而非滿足實際困難,短期雖然可能有效果,但長期通常也不會有好下場
(3) 任何變化仍然要滿足組織整體方向,以此案例來說,必須要了解CEO這些臨時任務和目前專案比較起來何者重要

10/14/2018

企業巫醫:20分鐘搞定「工作做不完」的問題?



上班族常會遇到的老問題是:「工作做不完怎麼辦」

工作做不完是個老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然而簡單事情不見得容易做。更重要的事情是:你需要正確的檢視現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每個人的「工作做不完」的實際情況都不同。舉例來說,假設你是在無良的黑心老闆血汗工廠,那麼你的工作做不完的解決方式應該是儘早辭職,而非增加效率。

以下步驟確保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步驟一:暫停!休息5分鐘! 利用15分鐘進行計畫



1. 休息5分鐘


除非你的工作是急診室或者核電廠這類人命關天的地方,一般的上班族,一旦遇到工作做不完,慌慌亂亂急急忙忙的時候,其實第一件事情應該先放空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萬一真找不到可以藉故離開辦公室幾分鐘),先盡量將自己的思緒清空,沒辦法放空冥想的話,打個手遊也可以。當你的思緒紊亂,壓力暴增,往往會使用直覺處理事情,使用直覺處理並沒有錯,但如果「只靠」直覺處理,就會失去成長和學習的機會,更糟的是,直覺處理事情通常和情緒結合在一起,關於這點請參考腦的結構杏仁核

所以讓自己休息五分鐘!


2. 計畫15分鐘


休息之後,拿出紙筆,先對現況做計畫。
列出事情的四個象限:重要/緊急矩陣(參考這裡) 。
如果你已經熟知這個事物分類方式,那就可以直接挑過這段,並思考自己為什麼不做這件事?

 2.1 重要且緊急:

 就是要專注處理的部份

 2.2 不重要但是緊急:

 要犧牲,或者交給別人,或者是忙碌狀況。但通常這種事情都是工作做不完的主要來源。最好的方式是縮小事情的影響。常見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不外乎老闆索取各種資料,感覺很急,

 2.3 不重要且不緊急:
  千萬不要去做它!普通上班族通常不小心會落入去做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而且還不自知。最常遇到的事情是:對小事情花時間做無謂的討論。

 2.4 重要但是不緊急:

  千萬不要忽略他!忽略這裡,就無法徹底解決工作做不完的問題!



步驟二:按照計劃:逐一解決重要緊急的事


在計畫中,條列的重要與緊急的事情,要「逐一」處理。先不要想要同時處理,做個清單,搞定一個事情打個勾。

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有幾個簡單的執行要點可供參考:

(a) 自己找到專注工作的場地。很多工作其實不限定工作場合,只要你事先跟老闆講好,其實是可以嘗試找不會被打擾的地方好好專心把事情搞定。例如,在主管同意之下,中午三小時在公司附近某咖啡廳寫程式。在近年來開放式空間流行的狀況下,這點相對重要!

(b) 不要隨時檢查email與短訊。除非你的工作是急診室醫生或者某些人命關天的意外處理者,否則不應該時時檢查聯絡工具,你應該是控制工具的人,而非被工具控制的人

(c) 設定解決的定義。緊急而重要的事情的「回應」不代表解決。解決事情要像是恐怖片裡的殭屍,當你沒有徹底將它打爆頭,它很有可能會再爬起來咬你一口。


步驟三:重新檢討計畫,找到提高效率的方式,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規劃和執行


為什麼要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因為重要的事情如果都先處理好,可以大幅改善「未來還會有工作做不完的問題」 而且同時減少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發生。畢竟很多重要緊急的事情,就是當初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一路拖延導致後來變緊急。

因此,這步驟用以確保可以有計劃地執行「重要但不緊急」

有幾個方式可以確保自己不遺漏「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a) 隨時檢查中期目標:組織通常有偉大的長期目標(例如登陸火星),但也由於通常太偉大,所以必須要逐步以中期目標達成。個人應該將中期(3~18個月)目標當作為重要的事情,而非最近短期目標。因為,短期事物常常會被迫打斷修改,就會容易淪落於被時間追趕而非控制時間。

(b) 每天排定固定時間處理「重要但不緊急」 即便是1小時,長期下來也會有效果。萬一不得已要加班,應該要加班處理的並非緊急的事,而是重要的事!

(c) 其他 (有空再說明此處)




步驟四:按照計劃,完成重要的事 ,並執行提高效率的方式


倘若已經執行到此。就可以考慮提高效率的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高本身知識與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多種方式,請參考這裡,或者這裡


步驟五:檢討成效,修改計畫


每個計畫都應該確實被檢討,自我檢討當然很好,不過,秘訣是請你認為做得比你更好的人幫你檢討計畫。

倘若這篇文章有某件100%保證有用的方式,那麼「請一個你認為比你厲害的人幫你檢討你的計畫和成效」是最最有用的一點。

12/10/2016

企業巫醫 - 提昇效率的秘方



這裡有幾本書...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 Four hours work week 一週工作四小時
- The Art of Non-Conformity不服從的創新
- THE $100 STARTUP三千元開始的自主人生
- Do over(不確定是否有中文翻譯)
- Nomad Life遊牧生活


這些書籍有很直接的共通點:


(1) 個人經驗


和一般以二手資料的企業巫醫的書不同,這些書籍都是以「個人實際經歷」為主要組成。可能沒有精湛繁複的巫醫術語,但是「因為自己有做過」也比較容易說服別人。


(2) 專注,效率,生產力


這些書籍或多或少都強調個人效率的重要。基本上不外乎討論80/20法則,生理因素,心靈意志,工具方法等等。


(3) 個人品牌創業


這些書籍的作者,其實都是「個人品牌創業家」。個人品牌創業大約在2006-2008年之後,在網路上蔚為風潮。特別是在北美,這些個人品牌創業家通常都會有(a)自己的blog (b)自己的書籍 (c) 一個看似專精的知識領域...接下來通常就組合優勢開始以自己的名聲盈利。




為何強調效率與生產力的重要?


合理的推測,這類型的書慢慢也會在亞洲流行起來。雖然僅只以個人經驗與觀點來詮釋某個複雜的龐大主題,可能失於偏頗。但相較於純以「個人想像」和「無根據的推理」的企業巫醫書籍比較起來,還是踏實的多。


其中,「專注,效率,生產力」是三位一體的永不衰退話題。自從有工業革命開始,效率/生產力便是工業界主要獲利來源。在1995之後的網路時代,雖然「創意」與「變革」突然成為顯學,但究竟沒有效率,無法被執行的創意,等於是一種空想。創意變為有效可執行的事項,才有實務上的意義(參考這裡)



因此,能否有專注,高效率,高生產力的產出,變成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能力。而也是「缺乏資源」創業者成功的關鍵之一(參考這裡)。

而也正是因此,「提高生產力的祕方」,在近年來變成出書的顯學,甚至也成為「被創業」的利基來源(註1)。


個人提升效率生產力的祕方


很遺憾,並沒有什麼祕方可以「簡單而且戲劇性」的提高個人效率或者生產力。至少,沒有不需要努力的祕方。

在業界確實有各種「顧問」,可以針對特定的個人,特定的案例,提供收費的咨詢服務(註2)。但最終,教練顧問只能提供指引,還是只有自己幫助自己。


先考慮以下低成本的「尋找自己的祕方」的三步驟,大概只要花2天:


(1)  4小時閱讀



花四小時專心看完以下五本書就好,應該都有中文版。

- 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 The 4 hour work week
- Lean startup
- Do Over


這些書所提的做法都比較務實,然而,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單看一本書,也會讓你的視野受到侷限。花時間去找一堆書來選,也太浪費。請先看上述幾本即可。看書並將自己覺得有用的地方做些記錄即可。

其中一本看起來是在講創業?即便你一點都不想創業,它提供的方式仍然對一般工作很有幫助!


(2) 停止接受資訊一天


如果你花了4小時看完那五本書,應該可以體驗到讓腦袋休息的重要。找一個假日,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停止接收資訊一天 - 電腦,手機,書籍等等一概停用。隨便去做點跟工作無關的事情。


(3) 檢視並決定提升效率生產力的做法


經過了4小時學習,又經過了1天的沈澱。是時候可以決定哪一些「做法」,是最適合自己。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做法,就是自己的祕方。

如果還是想不到好方法,可以參考這篇。這是經過看了那五本書之後,經過一天的沈澱,個人認為最簡單適合自己的方式。也許對讀者也是個好的參考。







註1:例如,隔一陣子就會冒出來的「增加記憶力補習班」「全腦潛力開發課程」「超級記憶力」.....不過最終的結果,通常是這些提供祕方的企業巫醫們,口袋裝滿無知大眾的錢,而這些花大錢上課的群眾,其生產力與效率卻鮮少聽過提升的例子.....至少從來沒聽過任何創業有成的人曾經說:「喔!對了我創業成功的祕方,就是上了XX人的腦部開發課程,讓我記憶力變得過目不忘喔」

註2:在台灣大多以企業開班的方式存在,但這種效果極端有限。而美國英國兩地,都有針對個人的「導師服務」。但其收費都很驚人,而且大概也無法遠端服務。例如這家seven coach。也有很多個體戶,例如這位John Spence


11/16/2016

Scrum - 務實的彈性,千萬不要削足適履 (下)



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除小害而致大賊,欲小快而害大利

--- 淮南子說林訓



誠如上篇,雖然說Scrum的方式與工具十分簡單,能務實並且彈性運用比照著字面嚴守方式來的重要。 

「形式主義者」嚴格遵守字面的意義,而非真實的意義,已經是很嚴重的錯誤。

但更糟糕的是「極端基本教義派」將學習到的Scrum技巧,視為不可侵犯的條款,凡是侵犯了條款視為大逆不道,非除之不可。 

Scrum是專案任務執行的技術與方法,它符合agile的精神 (註1),並且延伸出一套可供參考的作法。這套執行的技術概念中,定義了角色,專案進行的基本流程,進度控制方式。

 而最最最重要的Scrum重點(註2)應該是: 

1. 一段時間之後(sprint)會交付可被驗證,可使用的產品 。

2. 每段時間的產出,都是市場在當時最最最需要的 。

3. 這段時間之後,整個流程會被檢討改進。

無法掌握到以上最基本的三點,任何字面上的意義都沒有用。而Scrum基本流程都是為了掌控以上三點。 做的到這三點,就可以進一步掌握更重要的要素。有個清單可供參考。

極端基本教義的錯誤有很多種。

然而有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在於極端基本教義派難以自省問題,因為他們的存在目的在於「迫使」其他人跟隨絕對不會錯的自己。 

Scrum終究仍是管理類型的技術,因此不會工程或科學一樣有細節標準可循。光是Scrum證照在市面上就有N種,更何況是各種細微技巧。 

極端基本教義派常會其中的技巧視為必須,反而遺忘真正的重點。 

更慘的是,極端基本教義會將補習班的奇淫巧技,是為基本重點,舉例如下: 


例一:堅持每天舉行「站立會議」,而且會議中唯一堅持的事情就是大家要「站著」。 


會議內容倒是五花八門,從討論問題,到穿插最近公司要大家額外參加的同樂活動都有。Scrum的每日會議僅只講三件事:「上次會議到現在做完了哪些task」「到下次會議之前打算做完哪些task」「目前遇到什麼重大問題」! 


例二:估計時程的撲克牌,堅持使用點數來估計task。但從來也不檢討時程為何不準確。 


不可否認Scrum撲克牌是有用也有趣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是唯一最好的估算時程方式。

事實上,只要是軟體團隊,經歷過2-3個sprint的團隊,在第3到4個sprint開始之後,直接以時間來估計時程更容易更確實!

因為絕大部分軟體的困難度是時間與執行問題,在撲克牌估計點數中都有個假設是:難度可能和時間無關,但就軟體開發而言,幾乎不可能! 

再者,Scrum撲克牌根本也不是Scrum獨有的,大約在2005年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類似的方式(註3)。當時需要以點數(point)而非確切的時間來估計時程,一部分的原因是:估計時程的人根本不是「做事情的那個人」! 

由於搞出以點數估計task難度,在以團隊速度推算時間這種以繁馭簡的人,在當時,他是為了是搞出另一套可以拿PMP的PDU/SDU課程讓大家來學習,並不是因為他有專案實例在此!因此,就目的而言,其實也不太能讓人苟同。 

撲克牌工具仍然是好工具,非線性的點數分配仍然是好觀念。

但如何操作還是要看團隊在每個sprint結束檢討而定。 


例三: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先執行最重要的事情 


所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他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應該先行完成。如果他不是,就不要現在去做。 

基本教義派最常以「這個sprint是4週,如果先做P2,下個sprint做P1就會比較快,不然先做P1可能sprint沒辦法是4週」作為技術上,區別功能先後完成的依據。 

 如果Product owner也認為是如此的話,那麼只有兩種可能:(1) P2其實是最重要,P1相較之下不重要,或者差不多重要。(2) product owner無法代表市場,了解事情的重要性。或者很難了解。 這兩者其實都會發生,也都無可厚非。因為agile的精神本來就在於適應變化。

但scrum團隊絕對的基本觀念就是:如果已經很確定這件事情真的是最重要,就絕對應該先做! 

而Scrum Master除了處理團隊問題,每日站立會議之後,要問自己的就是團隊是不是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這遠比趕快更新燃盡圖(burndown chart)來的重要。確保團隊隨時都在做「當時最重要的事情」是Scrum Master「隨時最重要」的任務。




註1:agile基本精神如下:

(1) Individuals and interactions over processes and tools
(2) Working software over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3) Customer collaboration over contract negotiation
(4) 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


註2:但是這三個重點,也是補習班沒辦法直接教的


註3:http://www.informit.com/store/agile-estimating-and-planning-9780131479418

9/25/2016

企業巫醫 - 時間乃最終之敵人? (下)


上篇:企業巫醫 - 時間乃最終之敵人? (上) 

那結論呢?


就人類來說,時間是中性的。它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它不是惡靈,也非天使。

在有限的職業生涯,如果你找得到自己的方法駕馭它,那非常恭喜!這可是上天給予的重大天賦之一。

如果始終在瞎忙中度過,或許試著混合數種前面的巫醫建議方式,可能會有些幫助。

但有幾個重點...


1. 考慮事實


企業組織為求營利的天賦,自然趨向去做幾乎任何可能產生商品競爭力的方式。以時間為衡量標準,恐怕是在天然資源和資本取得已經趨近最佳化的情況下,最合理的方式。

如果你覺得在企業組織工作時,自已的時間被無聊的瑣事白白浪費,氣的想要出來創業....那麼,你一定要先考慮是大部分的人,是自己無法控制時間,而非被別人浪費。這種情況下出來創業,會讓你本來每天花8小時幫某公司做事,變成每天花16小時,幫自己的公司做事。

時間既然是中性,增加效率當然是可行。加速?聽起來跟前述的巫醫有什麼不同(註4)?

重點在於: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找到真正的目的,比產出效率重要。

而真正的目的在於考慮真正的事實。企業巫醫有許多手段和方式,都可以協助你找到「真正的事實」。

以個人生涯規劃而言,最終,這個事實也有你自己才能夠斷定。

然而,以在企業組織內部工作,真正的事實,或者是真正的目的,必須要來自「團隊目標」和「組織目標」。



2. 兵貴神速 v.s. 後發先至


重點在於:長期累積比短暫績效重要。

當企業組織可以在某個產品推出時領先,當然要持續領先推出其他產品,或者領先產品的其他服務。在這世界上有太多的先行者,無法保持領先而被後來者居上。兵法也有云:「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後發先至,其實是兵貴神速的對應。


個人工作上也是如此。快速完成的工作,如果不能累積優勢,就浪費了速度。以軟體工作而言,快速完成功能固然重要,但是功能上的完整以及品質,卻是快速的「基礎」。因而,採用敏捷開發的任何方法論,都不能以快速作為藉口,直接放棄功能上完整或者品質。

後發先至的基礎其實也在於「快速」。但是,個人快速的反應,其實是長久實力的累積。例如,對營運Linux平台十分熟悉,有很多年踏實經驗的工程師,自然在對應新的Linux雲端營運(例如AWS,Azure的Linux虛擬機)就比較容易適應。而過去僅在windows平台上有營運經驗的IT人員,如果整個系統要搬移到Linux為基礎的平台上,就算他可以很「快速」完成一部分,也不見得做的完整或者達到好的品質。


3. 時間乃最終之敵人 ...除非...


時間從很多角度來說確實是最終的敵人。它雖然是中性,但是它永遠都會流失。它的離開是必然而且無情。無論這禮拜天你做了什麼,禮拜天一定會過去。

因此,現實的說,時間乃最終之敵人...除非......讓它變成「敵人的敵人」。

以近年來的新興網路企業而言:

無論有沒有特別認知,事實上都試圖以「時間」來建立其他對手的進入障礙。若非以極高的成本獲得市場佔有率,讓其他競爭對手花更多時間才能開發產品,就是以需要時間累積的功能作為競爭主軸。

以個人的生涯規劃而言:

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勢必缺乏實務經驗,無論是在爭取好的工作機會,或者是已經在企業裡面爭取好的表現,都不能是以「經驗值」來作為依靠。

以經驗值產出「工作表現」,大部分情況下新鮮人是無法和老鳥相提並論。但是相對於工作N年的老鳥比較起來,在「時間」上新鮮人擁有更多彈性。所謂時間,切記並非加班時間,而是「第一次就做對事情」的時間,透過學習和利用比較新的知識範疇,新鮮人可以比較快跳過錯誤的嘗試,在某些未來有發展潛力的範圍,有更驚人的表現。這時候,時間就會是朋友而非敵人。

相對的,已經工作了7年以上的老鳥。如果老是只能靠吹噓過去已經結束的專案經歷,無法產出對應的經驗值,那麼這七年時間就變成是最大的敵人。只是看到最新的技術,就隨意一頭栽進去學習,則時間就會是資深工程師的敵人,因為通常資深工程師的彈性時間實際上比較少。

資深工程師,在工作上必須要找到能夠善用這七年的成功或失敗經驗的地方,並試圖累積更多。即便是想要打掉重練,也應該透過經驗的累積,重練的更快,更好,甚至自動化。找到可以累積的地方,這時候,時間就是朋友而非敵人。

以作為組織內部的部門主管,專案團隊領導者更是如此:

當領導者使用以下手段時,是把時間當做敵人,(然而,要打敗時間實在太難)

* 加班
* 在軟體專案延遲時利用人月計算方式增加人力
* 以未來的產能估計時間,而非以過去的事時估計
* 以各種理由拖延專案,包含把責任推到別的團隊身上
* 專案過程並未檢視真實進度
* 假裝使用agile敏捷開發,實際上還是waterfall
* 不正視事實
* ....(還有很多)...

那麼不採用以上手段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當然很多!如果你是領導者,但是想不出來其他方式,那麼你可能不適合擔任困難任務的領導者,因為「時間」永遠是你的敵人,而幾乎沒有人可以打敗時間。




註1:CP值,或者性價比,請參考這裡

註2:這句話很多人都講過,包含郭台銘和柯文哲。不過,這個名言最早應該媒體大亨:梅鐸所說。另外,這句話在2002年也是某本書的名字。

註3:將時間視為第四個空間維度來描述,請參考狹義相對論

註4:增加工作效率?聽起來和前述的巫醫有什麼不同?就想要達到的效果來說,有良心的巫醫和一般的醫生並沒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方法是不是合理,經過有效驗證,而且可以在未來檢討改善。


7/18/2016

解決軟體專案困境的最爛方式 - 加班





「加班」是解決軟體開發專案困難的常見方式,但也是最爛的方式。(好方法?請參考:解決專案困境的三個方式)

負責控管專案進度的主管或專案經理,如果只會用「加班」這招來解決問題,那就不適合做軟體專案經理。

長期,非自願的(註1)加班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各種經驗實證,早在許多談論軟體專案的書籍中存在。例如:人月神話Peopleware約耳談軟體與熊共舞等等。從來沒有看過有任何「專案管理理論或實務認為加班有用」。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知識工作者(軟體工程師),其產出和付出的「超額」時間根本沒有關係,也因此,加班從來都不會解決真正的問題。

既然如此,為什麼加班文化仍然存在?

常見原因有:

1.  短期效應


特定目的的短期加班:例如參加週末創業活動,或者,產品銷售大會之前的熬夜修正demo問題等等。這些特定的目的,固定時間的活動,確實會讓人拼了命「加班」完成目的。但是,短期效應絕對不能當作一般專案管理的方式,大部份的專案都不是百米賽跑!


2.  專案經理本職學能不足,利用要求加班來展示苦勞。


專案經理沒有其他辦法,只會加總人時。因此,即便人月神話從初版印刷上市(1975)到今天已經超過40年!仍然有不少軟體專案經理即便看過人月神話這本書,仍然不可自免得繼續要求加班。因為,如果有加班,即便專案失敗,以往也被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但是,以現在環境變化迅速,一個軟體企業中,如果「一直都只有苦勞」,被淘汰的速度遠比過去還要快得多。



3.  模糊的合約。


在某些糟糕的情況下,銷售可能會簽下模糊的合約,當專案經理看到合約內容時,其解讀方式和客戶「截然不同」。在各種專案經理訓練課程,以及各類商管叢書裡,都會說「要良好溝通」,但實務上,當專案經理手上已經拿到不合理,而且驗收條件極為模糊的合約時,幾乎不可能以「溝通」來解決。如果專案經理,誤接燙手山竽,而又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和技術能力來解決時,通常會誤以為軟硬兼施的「加班」,或許可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如果這次不能非加班的方式解決,下次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方式。其後就落入惡性循環。可以google一下「台灣  接案公司」看看目前的現實情況。


4. 心靈激勵。

無論是「要有創業家的精神!」,或者是「我們在做全世界最偉大的軟體」,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人類的未來就靠我們了」。而又有太多人誤以為,只要有正確的心靈激勵,軟體工程師就可以像電影劇情,日夜匪懈的工作,還能有創造性的思考解決問題。


5. ...很多其他的理由。


如果你是專案管理人員,之前要求成員加班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如果你是軟體開發人員?曾經被哪些理由要求加班? 




既然如此,到底什麼是解決軟體專案困難的好方式?
除了可以參考這裡之外,還有三個原則:


1. 永遠都有選擇 - 「Say No」也是一個選項!


認為不正確的事情就應該說「不」。在正確的時間點不說,只會拖延,就不是個好的專案領導者。


以組織層面的角度:

就專案經理本職學能而言,一旦發現自己不是個好的專案領導者,應該要對自己說不,迅速辭職,改當一個好的程式設計師,或許是對專案最好的幫助。

就專案目標而言,倘若使用這的需求不確定,就應該選擇不做,或者選擇先做mockup,讓使用者確定需求,才不會浪費時間。

資源 - 特別是人力而言 - 在企業組織中,永遠都是有限。而良好的管理是透徹於在有限的資源中做有效的分配。加班不會讓分配變得有效,只會讓無效的分配繼續無效。

以技術層面的角度:

技術永遠有選項。一個複雜的功能,可能有起碼5種不同的實作方式,到底是選擇複雜但是有趣,還是選擇簡單,但是堅固耐用?就要視情況而定。

無論什麼事情,一定有選擇,絕對不會有「我們只能加班」這個選項。



2. 專案擁有人,必須參與專案!


近年來流行的Scrum,有一個必要的要點:專案擁有者(product owner)在每一個sprint之後要檢視產出。這個要點非常的重要,遠比正確做好燃盡圖,每天站著開會來得重要100倍。

專案擁有人,需要參與專案的每一階段進展,確實了解專案的人把時間用在哪裡,並且確實了解,每一個sprint產出都是專案擁有人最想要的產出。如此才能確保「做出對的事情」。

如何讓專案擁有者參與專案,就變成專案管理者「一定要做」的事情。

會把PMP的教材背的滾瓜爛熟 -- 溝通管理計畫書是要建立蒐集擷取散布各處的資訊,以及最終處置專案資訊的流程 -- 但實際讓連每一小階段讓專案擁有者「確定產出是他要的」都無法實際做到,簡直沒有任何意義。

在每個階段發個制式的email,裡面塞了很多複雜的圖表資訊,只會讓專案管理者「誤以為」一切都很順利。把確認每階段產出是他要的這件事情越往後延,風險就越大!


3. 磨利斧頭!


技術上的學習,會讓事情事半功倍。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你所遇到的困難,可能已經有另外17個人遇過同樣的困難,而其中也許有9個人已經解決,解決的人之中有5個把相關資訊放在網路上。只要有正確的英文閱讀和google查詢能力,並能固定的自我學習,充實自己(參考如何充實自己),通常都能以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解決軟體上的問題。

但是,千萬不要把「沒有時間學習」當作理由。當你的斧頭已經鈍到無法砍樹,還試圖用鈍斧頭砍樹來表現自己的努力,這是完全沒有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磨利自己,將知識與技能銳化,才不會以無意義的舉動,做無意義的事情,加無意義的班。






註1: 凡事皆有例外,遇到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情況而加班其實算合理,不過即便如此,也應是極短的時間。例如,颱風天放假,隔天需要額外的工作時間。自願性質也絕對不會是長期,例如自己去參加創業週末,某種程度是自己為了自己額外工作,但頂多是一個週末,也不可能連續10個週末都在進行這樣的活動。

相關文章:
-->  換工作的面試-軟體工程師如何展現價值
-->  靠感覺做專案管理 - 鐵定失敗
-->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三個務實的快速步驟
-->  心智圖:職場的第一個技能
-->  你確定知道專案進度嗎?
-->  80/20法則之軟體專案的三個運用重點


7/06/2016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三個務實的快速步驟





Give me six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and I will spend the first four sharpening the axe. 

 - Abraham Lincoln

白領工作者,或者,知識工作者的工作,追根究底是利用智慧知識和經驗,做出一些行為。例如:行銷經理,就是擴大產品的市佔率;軟體工程師,就是產出程式碼;業務員,就是賣出產品; 言情小說作家,就是寫書;專業經理人,就是領導管理團隊完成任務。

只要是知識工作者,不管用什麼方式衡量工作效率,理論上都可以持續提高。

就概念上來說,工作效率來自於三大方向,(a)技術與知識,(b)環境,(d)心理層面。

技術與知識。需要靠學習與經驗累積,而正確的學習和正確的經驗累積更為重要。請參考這三篇相關文章:自我學習的方向片段知識的危害工作中學不到東西

環境。如果週遭都是工作效率極高的人,自然而然就會主動提高效率,然而環境有點運氣成分,大部份的人很難控制周遭環境。

心理層面。從馬斯洛需求階層論,到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心理與管理學界不乏各種相關的研究以及結論。但知識工作者,可以先參考Ted的這篇


工作效率,絕對會和「超過」的工作時間呈反比。長期的加班對絕大部份的知識工作者而言只會降低效率,拖延成果,殘害自己與家庭。尤其是對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提升工作效率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工作效率的提升,會伴隨知識技能的成長,更多的時間運用,以及對組織產生真正的價值。高效率地利用時間,可以產生對職業生涯的正面循環;低效率的長期加班,則會產生很難逆轉的惡性循環。


只要願意嘗試,每個人都可以利用以下三個務實的步驟,持續並快速提升績效。做法很簡單,只需要筆記本和筆:

(1). 15分鐘每日計畫


每天開始工作前,先不要開電腦收email,而是拿出筆記本和筆,把今天最重要的幾件事情寫出來,分類事項,決定今天要先做什麼,要完成什麼,參考這篇的分析。切記先完成重要且緊急,以及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每日計畫只是簡要列出「打算完成」的項目,並且花一點點時間,沈思哪些真的可以完成,哪些是在80/20法則中最重要的完成項目。 也可以加上一些「保留」時間,用以處理意外。

(2). 15分鐘檢討改進


每天結束工作「後」。拿出筆記本,看看今天開始計畫的事情,哪些完成,哪些沒完成,哪些真的重要,哪些其實後來發現不重要。自己檢討一下自己的判斷為何不正確,為什麼該完成的事情沒完成,並且,簡要記錄一下,完成的項目大概花了多少時間,未完成的事項是因為什麼原因。


(3). 15分鐘重點學習


改進檢討結束後,找一小段時間,再把筆記本拿出來,看一下那些比預期晚完成的事項,哪些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技能不足,導致太晚完成。列出這些項目。特別是找到「厲害的人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事項。舉例而言,excel的PivotTable是資料分析的最基礎的方式,也是做big-data模型時,小規模測試的最好參考,會妥善利用PivotTable的資料專家,會比不會用的人更節省時間的驗證自己的模型。

在筆記本列出需要學習的項目,每天花15分鐘,在網路上學習這個技術或知識。每天只要專注於「一個能提升效率的事情」就綽綽有餘了。




知識工作者最悲慘的情況,莫過於努力了好幾天去做一件完全不需要做的事情,或者完美的執行一個完全不對的方式。

如果還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請按照這三個務實的方式,每天花不到45分鐘,在2-3週之後一定會有顯著的效果。




這篇文章的乃是根據以下書籍參考,匯整,並且實際執行之後的結果。
- 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 The 4 hour work week
- Lean startup
- Do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