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職業生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職業生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19/2017

如何成為Scrum專家 - 極簡計畫書



Scrum是推進團隊進度,合作專案的敏捷方法論之一。在過去幾年來從資訊產業,金融業,甚至學校教育,都有不少人在倡導這個簡單而且踏實的方式。因為Scrum有很多優勢,例如減低壓力,具有務實的彈性,容易評估現況,易於控制品質。這些優勢,可以用在大部分的企業環境中。因此,成為Scrum專家對職業生涯很有幫助。

學習Scrum並不困難,在各企業巫醫的網路資料中,早就擁有看不完的資料。請參考這篇

對職業生涯有幫助的不僅是「學會什麼是Scrum」,更重要是成為Scrum專家。或者,至少成為在他人眼中的Scrum專家。專家的定義,請參考註1。

或許你在職場有2-4年的工作經驗,作為一個團隊成員,在專案領導人的帶領下,參與以Scrum為基礎的專案。然而,這不會讓你變成Scrum的專家,因為你只是「照著做」而已。

在此提供一個極簡計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自己變成Scrum專家。

如果懶得看說明的長篇大論,可直接到這個網頁下載計畫書


開始之前的條件


這份一頁極簡計畫書有使用上的條件:

(a) 必須要有還不錯的英文閱讀能力,TOEIC750以上。如果你的英文能力自認不夠,請參考這裡

(b) 必須要有2-3年以上的實務工作經驗。而且在工作環境中,至少聽過Agile/Scrum。

(c) 必須打從心裡認為有效使用Scrum是有好處的。換言之,不能是因為「有人叫我要學Scrum」而學Scrum。因為,此極簡計畫書本身執行的方式也是Scrum!


如何成為Scrum專家極簡計畫書的使用步驟如下:

(1) 確認目標的實質意義


此極簡計畫是要在2個月內,讓執行計畫的你變成「Scrum專家」。而何謂Scrum專家的實質意義就是在此極簡計畫中三個sprint的「實質產出」。

Sprint-1 知識:讀完2本Scrum書籍,以及2份網路資料

Sprint-2 證照:取得Scrum證照

Sprint-3 研討會:舉辦公司組織內Scrum研討會或分享會

這三個實質產出的組合意義,目的就會讓你成為Scrum專家。即便不是Scrum大師,至少也是被大部分人承認的專業人士。

這三個Sprint各有已經設定好的任務(Task),所有任務完成後,就表示該Sprint完成了。而每個任務本身的描述都是有簡單清晰的「完成條件」definition of done。



(2) 分配每個Sprint的時間


計畫書中,每個Sprint各有數個任務,每個任務都有估計的時間。時間是以小時為單位。加總起來,會有要完成Sprint所需要的總時數。

一般軟體專案Scrum估計都可能會有錯,在Sprint過程中,要能實際反映團隊實際的「速率」,因此前1-3個Sprint的燃盡圖很重要,可以讓團隊知道實際的效率。所以每個Sprint都是固定時間,大約4-6週,sprint時間到就結束了,只會看做完哪些Story,在下一個Sprint才調整要完成的story數量。

然而,個人Scrum做法會略有不同。整體概念仍然一樣,但因為Product Owner也是「你自己」,因此Sprint時間可以變動。換言之,可能第一個Sprint是4週,第二個Sprint是5週。

請在極簡計畫書中,每個Sprint任務表格上方,填寫預計的Sprint開始的日期,和結束的日期。Scrum是要反應實際狀況,因此,也許整個sprint需要5小時,但因為你有本來的工作要做,因此可能要花2個月才能有5小時的空閒。

(3) 每日工作


當有超過30分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把那張極簡計畫書拿出來,在這個Sprint選一個任務(Task)開始「執行」,或者,繼續上次未完成的任務。這些Task都是大約設計成30-40分鐘完成,但是根據Scrum的精神,每個人的績效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會花的時間多或者少,但無論如何,在還沒完成已經做一半的任務之前,不要換任務!

當然,如果該日沒空,自然就不需要拿出極簡計劃書來執行。

每個任務,都有完成條件,確定滿足完成條件後就可以塗黑空格,並且在右邊簡單的紀錄所花費時間,和大約日期。時間不用太精確,以半小時為單位即可。有些任務很簡單短暫,也許10分鐘就完成,但也以半小時紀錄就好。

如果沒辦法在0.5小時內完成一個任務,那要請自己休息一下,再決定要繼續完成該任務,也可以決定今天就先到此為止。

不能有某任務做到一半,就「先拿了」下一個任務,也不能有這個Sprint還沒完成,就先開始做下個Sprint的某個任務。當然Sprint中的任務,有些是沒有前後關聯,因此Sprint中的任務不需要按順序。只是,一旦開始做,就一定要做完為止。

某些任務需要下載檔案,請參考註2的各個下載網址,可以一次下載完成。

在計畫書中的任務描述都很簡單清楚,但如果真有問題,也歡迎來信詢問




(3) Sprint 結束自我檢討和下個Sprint的開始


完成Sprint中所有任務之後,表示這個Sprint完成。要花15分鐘時間,先自我檢討一下Sprint過程中有哪些阻礙,而自己應該怎麼改善阻礙。

接下來就要開始下一個Sprint。實際上,本來Sprint的開始是需要先討論Story和Task的選擇。然而,極簡計畫書希望你不要花時間在研究這些Task重不重要,而是先努力的花時間搞定它。畢竟這些任務所需要的時間都不多,實務上也對你有莫大的幫助。

不過,或許有些任務你早就已經完成,那就可以看一下完成的條件(DoD),已經達到就可以自動塗黑。


(4) 計畫書完成?專案結束了嗎?


三個Sprint完成之後,這個極簡計畫書就達到它的功能。但就個人專案的角度來說,專案不見得要結束。只是這時候你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以Scrum的方式來學習Scrum。

(5) 3個Sprint結束後的彩蛋!


很簡單,當你完成這個極簡計畫書,實質上你自己完成了一個Personal Scrum。

彩蛋要靠自己完成。請在計畫書背面以三個Sprint的各任務所花的時間,「手工」繪製燃盡圖。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你有確切證據證明你能有效運用Scrum在非工作事項上。也證明你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它可以用在未來履歷表,面試,或者說服同事Scrum不如想像中困難,只需要一點點毅力去執行。


在此下載計畫書



常見問題:


Q1:這個極簡計畫書,很多地方跟我在工作上用的Scrum都不一樣啊?

Ans:當然不一樣,因為他屬於Personal Scrum。但是它的最基本精神是一樣的。請參考這裡,了解Scrum哪些最基本精神比較重要。

Q2:我不就是自己的Product Owner?為什麼我一定要用這三個產出來達到「變成Scrum專家」。

Ans:你當然可以自我決定產出和任務,也有機會變成Scrum專家。極簡計畫書,是在如果你還沒有好的定義時,可以透過過去人的經驗,減少時間浪費,讓你專注在精進自己。

Q3:為什麼要取得Scrum認證,這樣就會變成專家嗎?

Ans:有些人可能會以「取得相關證照」,作為專家的標準。這的確是個參考標準,但也只是參考而已,因為Scrum並沒有所謂官方證照,所以市面上各種證照到底哪一個比較適合?請參考這篇「Scrum認證!不要再浪費錢了」。在此採用的是Scrum-Institute的低成本證照




註1:即職場上的專門行業,指具備專業化知識技能職業人士。通常,專業技能須符合科學原理,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訓練,並有經專業認證的考試獲得的合格證書執照,擁有自我約束行為的職業操守(或道德)及可量化的專業標準等。...定義細節請參考這裡


註2:各種需要下載的資料

(a) 任務 1.4 的2個pdf教材
https://www.scrumstudy.com/SBOK/SCRUMstudy-SBOK-Guide-2016.pdf
https://www.scrumguides.org/docs/scrumguide/v1/scrum-guide-us.pdf

(b) 任務1.7的wiki頁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Scrum

(c) 任務2.1的pdf
* http://www.scrum-institute.org/Scrum_Books_International_Scrum_Institute.php

(d) 任務3.1與任務3.3的材料


* http://www.eduscrum.com/


https://www.crisp.se/gratis-material-och-guider/scrum-checklist


8/14/2017

工作3年後 - 如何主動換個好工作

工作3年後 - 如何主動換個好工作

畢業開始工作2到3年後,是個轉捩點。許多專業工作者(例如工程師)都在剛畢業後2-3年就會主動考慮換工作。

要隨便換個工作不難,但是要換個「好工作」其實非常非常難。

最踏實的作法是對「換好工作」這件事情有具體的目標和可行的作法。雖然這和每個人的職業和背景的不同,而有差距,不過計畫的步驟其實差不多。

想要跳過說明,可在此取得「TS 換個好工作 計劃表」。

有很多原因,會讓工作2-3年的人想主動換工作(註1),以下是幾個常見原因:

(一) 未來發展:覺得現在組織沒辦法讓自己升遷,增加責任範圍,學不到技術等等。

(二) 生活品質:薪水不夠,加薪幅度不夠,工作時間過長等等。

(三) 組織狀況:大組織內政治因素過大,小公司極端不穩定,產業外移等等。

(四) 興趣:現在工作內容沒有興趣,感到厭倦無聊,或者發掘自己的興趣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產業等等。

(五) 想創業: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註2)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最爛情況」也可能是換工作的原因。所謂最爛的情況,是指「非理性行為」:年輕人畢竟容易血氣方剛,容易產生各種憤怒:「對微妙小事看不順眼而憤怒」,「因為覺得老闆好爛而憤怒」「覺得不被重視而憤怒」,甚至,「我的老闆沒被大老闆重視」也可能是原因。

但其實,企業組織只要沒有違反法律,這些爛原因,絕大多數都是無聊而且不必要的。因此也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註3)


要找工作很容易,要找到好工作很難

再次強調,換工作很簡單,但是要換到好工作很難。對於困難的事情必須要有計畫的完成它。

計畫如下:


(1) 了解自我原因


了解自己為什麼想主動換工作的原因,是最基本,但是卻最容易被自我扭曲誤解的第一步。

有個簡單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對自己「誠實一點」:將自己為什麼要換工作的三個最主要原因,依優先順序寫下來。根據80/20法則,第一個原因約佔80%,第二個原因是16%,第三個原因最多是4%。舉例如下:

80%:因為學不到新技術
16%:因為加薪幅度不到10%
4%:覺得厭倦無聊

先把80%的原因遮起來,模擬假設解決了80%的原因,只剩下另外兩個原因,還很想主動換工作嗎?如果不太想換了,才表示你誠實的面對了自己。如果還很想換,就表示那80%的原因根本不是主要原因,請換個主要原因再試一次。這步驟是要迫使自己誠實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想換工作的原因。當然,想要換工作的原因可能更複雜,但一定要先認知問題的存在。

因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認知問題的存在」。而如果不先了解自己真正想換工作的原因,那就很難了解自己認為「好工作」的定義。

當然在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會覺得不想換工作,或者想創業為自己工作,那也很好,重點在於找到自己心裡真正的原因。


(2) 足夠計劃實施時間


在台灣,知識類型的工作者,最好要有3到5個月的準備時間。以下的計畫就是以3個月的準備時間為準。

3個月看起來是個冗長的時間,但如果你只有2-3年工作經驗,只準備了3個月就換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其實是極端快速的。要達到極端快速,需要妥善計劃。

如同精實創業和敏捷開發的「時間控制」原則,這3-5個月時間是固定的,如果期限內沒達到效果,應該重新檢討,重頭開始。


(3) 定義目標


當準備換工作,目標必須是要換個好工作。而定義「好工作」就顯得很重要。每個人的好工作定義都不同,但該目標必須要「解決當初最重要的換工作原因」。

目標的需求描述,可以是4至8個項目。描述的內容要和換工作的三大原因有所關連,但不見得要一比一對應。也可以加入額外條件,像是地點之類。最後,描述的目標一定要有幾個「參考公司名稱」,因為畢竟換工作,最終還是換到某個公司,目標公司並非表示你非他不可,而是有個顯著的參考值。

例如:

 * 要學到比較完整的軟體開發流程
 * 透過轉職加薪,要比現在多15%
 * 工作內容聽起來要有趣
 * 工作地點在大台北地區
 * 加班頻率不高
 * 有國外出差的機會
 * 目標公司:四零四科技,趨勢科技,LINE台灣


(4) 瞭解與目標的距離


了解與目標的差距,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馬上去面試一次看看」。但這樣做是有點風險,因為許多外商,通常在拒絕應徵者之後,可能3-6個月都不太會讓這個應徵者再來面試一次。

其次,花半天的時間,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特別是在104, linkedin上的公開資訊。可以看出這些公司最近需要的人才的技術能力為何。通常比較大公司很容易找得到「面試經驗談」可作為參考:要記得只是參考而已。

另外,也可以透過linkedin找到該公司的HR或者主管,虛心請教哪些技術能力及程度,是必備條件。有兩點要稍微注意的是:(I) 目標應該放在知識與技術能力,暫時先不要考慮「軟技能」像是人際關係之類的。(II) 英語能力是屬於技術能力的一種,並非軟技能

列出此時此刻,自己和目標最大的3-5項差距:

 * 對比較嚴謹的開發流程沒經驗
 * 對Linux不熟悉
 * 英文溝通能力不太好
 * 線上程式測驗比較難 
 * 沒有大數據相關工作經驗


注意!如果在這個階段,你認為沒有差距了,就勇敢地去面試。一旦被綠取,那麼你也已經達到計畫的目的。然而,要是沒被錄取,就表示「實際上」的確有差距,必須要回憶面試過程,找到其中差距,然後用下一段(5)行動,來補足差距。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5) 行動


計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行動,沒有行動的計畫是死的。不過,好計畫也是行動的關鍵。不知道怎麼行動比較好?可在此免費取得通用版本的「TS 換個好工作 計劃表」作為參考。

換個好工作的主要行動有五項:

(A) 急速提升目前工作績效


快速且大幅提升目前工作的產出效率和在組織內評價,是縮短與好工作距離的「最佳做法」。絕大部分的用人主管與人資主管,判斷應徵者的未來潛力,是透過他「過去工作績效」。

換言之,要換個好工作,關鍵成功因素是把現在的工作做到最好!而且是「以別人的角度」認為你做得最好,而非從自己的角度。

實際做法是:

首先,列出三項在1-2個月內可以達到的「額外」工作目標。並確定達到之後,現在的主管「鐵定」會非常滿意。可以主動和現在主管確認,這些額外的目標確實有很大意義。當然在這個時刻,不需要跟他說你有換工作的打算。

接下來,用盡「所有能力」,去達成這些目標。所有能力包含以下各種可能:

 * 厚著臉皮請教同事應該怎麼做比較快
 * 快速學習新技能以達成目標 (參考下一段)
 * 在做的過程中虛心向老闆求教
 * 每天提早40分鐘抵達辦公室做這三項額外目標
 * 用80/20法則,找到目標的關鍵任務先行完成

絕大部分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都能透過這個方式,在1-2個月內,展示出「大幅提升績效」的結果。並且是會獲得「外界肯定」,而非自我感覺良好,自覺大幅提升。


(B) 急速學習技能 


在瞭解與目標差距中,已經列出數個技術差距,而每個技術差距,都應該可以用學習技能來補足。

快速學習的本身,也有一定技術可依循,請參考這篇:快速學習解決職場困境

每個技術差距該做的事情都不一樣。不管列出幾項差距,最好是「一項一項」逐一解決,盡可能不要同時解決。考慮現實,3-5個月最多也只能增加3個技能。而每個要解決的技能,必須有極為明確的目標。這也是極速學習的關鍵:清楚定義目標,在大目標下逐一達成每個小目標。例如:

 * 對Linux不熟悉:熟悉LPI-201, LPI-202,通過線上測驗
 * 英文溝通能力不太好:考TOEIC目標成績850
 * 線上程式測驗比較難:每天花10分鐘,到Leetcode或topcoder上找中難度的題目練習



(C) 急速打造通路


通路(Channel)是在商務上,將產品送至客戶面前的方式。

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你自己」就是產品。而企業組織,就是客戶,企業組織雇用員工也是一個「市場」,而市場,常常是被通路所控制。既然你是產品,就應該要妥善處理你的通路,而非讓客戶來決定通路。

最基本的通路,可能也是最差的,是所謂求職網站104, 1111之類,當然,有3年工作經驗,也可以用求職網站。但它恐怕不是最好的方式。

另一種通路是linkedin,和求職網站稍有不同,linkedin需要更大的主動性去維護 履歷表。

再者是獵人頭公司(headhunter),大部分的情況下,獵人頭公司對3年工作經驗者不會有興趣,當你只有三年工作經驗,獵人頭可能只會對你的聯絡方式有興趣,等你「長大一點」再跟你聯繫還不遲。然而,有些做法可以讓獵人頭提早對你有興趣。其中一個做法就是透過業界導師推薦。

最佳的通路是「內部推薦」。如果剛好有認識的同學朋友在該公司內部,那你的運氣就實在太好。但是如果沒有任何認識的人?創造認識的人就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創造認識的人?透過linkedin或者其他社群網站了解內部員工都參加哪些活動,或者研討會。主動參加那些活動和研討會,就會自動認識內部的人。稍微熟悉一點之後,就可以厚著臉皮懇求幫忙送履歷表。幫忙送履歷通常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真心推薦」才是重點。技術類型的工作,參與相關的研討會,參與比賽,參與開源開發專案等等,絕對是能獲得真心推薦的方式。


(D) 應徵/面試


當準備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應該去應徵面試。何謂「到一個程度」,只要你按照原定計畫,2-3的月就一定會到某個程度。你就應該「驗收」努力的成果,而非覺得「不夠完美」所以想持續學習。

不夠完美是一定的,因為人不可能完美。持續學習也是一定的,因為學無止盡,但時間是會流失的,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需要鎖定一段時間,無論好與壞,每一段時間一定要能驗收檢討成果。

應徵和面試的技巧,網路上各企業巫醫專家實在太多,就在此省略。


(E) 檢查是否朝向目標


要給自己固定一小段時間,檢查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朝著計畫前進。最好是定在每週一上午9:00~9:15 (這時間有特殊意義存在,盡量不要改變它) 

要檢查三件事情:

 * 過去一週的行動,有沒有確實提升工作績效
 * 過去一週的行動,有沒有縮短與目標距離
 * 有沒有浪費時間在其他地方

(6) 最終結果與選擇


如果在時間內,確實被錄取「目標好工作」。那麼就應該作出選擇,決定要不要去。因為也許3個月後,由於你的工作績效大幅提升,原本一定要換工作的原因已經不存在,當然就可以選擇要不要換。

如果在時間內,並沒有被錄取「目標好工作」。那麼就應該從第一步開始,檢討哪邊出了問題。並且重新再做一次3個月計畫,然後,確實再實施計畫。即便第一次計畫失敗,也會讓下一次計劃成功。

*******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但如果你沒有好方式來換個更好的工作,參考並實行這個計畫一定能獲得好結果。


*******



註1:也有一些種情況是被動或者被迫換工作。 最糟糕的情況是因為績效不佳而遭到資遣,其他情況像是:公司倒閉,公司裁員,組織重整,健康因素,家庭因素等等。被動換工作的通常是「措手不及」的,因此要採取略微不同的方式。請參考這裡。

註2:工作了2-3年,應該可以知道,創業和換工作截然不同。創業的成功關鍵請參考這裡

註3:不過,人類有各種認知偏誤,合理化既定決定,無論決定合不合理,都有可能被自己合理化。


8/07/2017

快速學習技能 - 解決職場困境


快速學習工作上需要的技能,而技能與知識同時成長,是在職場上能空出時間,進而控制時間的最好方式。

在這世界裡,「在N小時內學會XXX」的書籍研討會不在少數。這些都很有參考價值,然而,學習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例如:國高中花很多時間在補習班的學生不在少數,但真能夠發揮補習的目的 - 也就是考上最好的學校 - 卻僅有少數。

有些書籍,宣稱找到共通的方式可以在N小時內,學習「任何」技能。並且當然以自己過去一年學習到的技能,作為鐵 證 (參考文末的註1)。不過,共通的方法都僅能參考,每個人終究都還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 - 只要是真的想學。

在職場工作,會遇到的困境很多,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問題。但無論哪種問題,如果你是個「技術上的狠角色」,你就有很大的機會撇除人的問題。即使無法排除,擁有更多技能,就表示有更多選擇 - 大不了就是離開現在的環境。

技能的快速學習,首要之務,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方法。

在還沒找到之前,或者,自己現有的方法似乎有所侷限。倒是可以考慮以低成本的方式,嘗試一下各個企業巫醫所提供的方式。

重點在於:有方法遠比沒方法好!

以下是幾個常見共通步驟與確切花費時間:


(1) 原因與目標確立

不知為何而戰,當然容易半途而廢。

有些原因很清楚,例如:目前會寫java,而現在因為工作需要學習Scala。有些是個人喜好,例如:常喜歡去日本旅行,想學基本對話比較方便。有些則是好奇性質,例如:聽說Big Data大數據分析很紅?不知道到底是那是什麼。有些技術是「執照類型」:例如開怪手,駕駛遊艇。

無論是哪種原因,需要一個簡單的目標,例如:學會Scala,了解Big Data,學會日文會話,學開船等等

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目標確立,最多0.5小時。



(2) 階段性成果確立


長期預測是很難,而且接近不可能。因此,快速而踏實的方式是計畫階段性成果。

階段性成果指的是一個「可以衡量的」,「有意義的」,「可展現的」,「務實的」極短期目標。

所謂極短期,是指20小時之內:也就是禮拜一到禮拜五,每天2小時,連續兩週。

這並不是指,超過20小時就是太多,也非20小時就能夠變成專家。而是必須要讓自己在20小時內「有所成果」。

舉一些例子如下:

Scala:撰寫網路爬蟲程式,可針對wiki做特定字串資料檢索和統計。

日文會話:用日文會話辦理飯店check-in,詢問餐廳資訊和找路。

Big Data大數據:選擇並且看完三本大數據的科普書籍。

學開船:考取動力小船執照


階段性成果的確立,其實和每個人對該技能瞭解程度的不同而有所有不同。了解的越淺,就會訂出越模糊的階段性成果。但其實無妨。因為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成果而已。

其實,要能確立階段性成果,某種程度已經完成一個小型計畫。計劃本身是死的,「做計劃」這件事情才是重點。這個階段應該花費3-4小時的時間。


(3) 找到練習與取得知識的方式



取得知識和練習的方式非常重要。這方式必須要同時符合「階段性成果」和「目標」。

要快速學習知識和技能,必須「專心花一點時間」得先找確切練習方式,取得知識材料,和額外獲得協助的地方。

取得知識最踏實而且快速的方式,其實還是圖書館。先考慮,或者試用一下圖書館堆書法(參考這裡)。

然而,許多技能是需要練習的。例如:寫程式,學日文,Linux操作等等,就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

以學會寫Scala程式而言:即便只是做個簡單的網路爬蟲,仍要再細分小階段,先準備環境,簡單了解語法,知道怎麼使用Scala來執行http get...等等。每個練習的動作,都是為了達到階段目標。

以學日文會話而言:最好而且便宜的方式應該是「馬上去找」語言交換。其次則是去借幾本基本會話的書,再加上幾個app/網站。(註2)

當然,有些技能最簡要的方式,還是花錢受訓,例如「動力小船駕駛」。這反倒是最簡單的,只要有決心即可。

除了花錢受訓之外,這階段恐怕需要額外的時間,預計6小時是合理的。


步驟(1)到(3),最好是不要花超過8小時,也就是一個假日的時間。


(4) 練習與取得知識


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專注」。如果計畫是兩個星期,共計20小時,則這時候,就該專注於自己決定的方式,無論如何,都要在兩星期/20小時之後來檢視成果。

這也是為什麼,設定階段性成果時間不能太長(註3)。

如果的目標過於抽象,例如要「瞭解什麼是Big Data」,在這段練習與取得知識的過程,就會變得更加含糊不清。以因此,階段性目標才會設定成「看完三本科普書籍」,這樣才能檢視成果。

要讓自己專注的方式有很多:短時間專注可用番茄工作法。長時間則需要計畫與經驗,而目前你在看的這篇文章,實務上就是在解釋,如何將學習技能知識時間專注於學習。

在這個階段,根據計畫的不同有不同的時間。但是切記「越短越好」。如果不確定時間長短,那就以10個小時,每天2小時為準。


(5) 自我評量



必須要有客觀方式自我評量。

因為是自我評量,當然一定要確實。

以學習Scale的第一階段:完成網路爬蟲為例,如果在20小時內完成,那麼就可以有信心的說學習Scale已經前進很多。

以學習日文會話來說:如果可以和日本人測試對談飯店用語,那就表示階段性成功。

再次強調:快速學習技能的階段性成果,必須要以務實為主。許多人在學日文一開始是以背熟50音為第一階段。但這其實不太務實。因為死背永遠是無聊的,而且即便你可以把50因背得滾瓜爛熟,在日文能力 - 特別是會話 - 的務實進展也等於零。




(6) 收成:前進或者換目標



達到目標後,請隨意犒賞自己。

而接下來,就是要決定往下一個階段前進,或者更換目標。

這時候的更換目標,並不是半途而廢,畢竟你已經前進了一段務實的路。這和達不到目的而放棄,無論在心態上,還是事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往前進的時候,記得也是重複設定一個「短期可達到」的務實目標。

例如:

學習scala,已經完成網路爬蟲程式,接下來的目標是在Spark中,以scala撰寫一個可分析http log的分散式程式。

瞭解Big Data大數據:已經看了三本書,接下來的目標是找一個有意義的主題,寫一篇部落格文章。



這樣的快速學習,真的能解決困境嗎?


快速學習能讓你在職場上,取得更多的「選擇性」,讓你對事物有所掌控。這才是針對困境的真正解決之道。

或者也可以跟我們聯繫取得困境的快速協助。





註1: 有幾個例子

   * Fluent in 3 Months: 三個月內可以流利的學會任何語言。作者甚至示範了中文學習,對外國人來說,學非拼音文字真的難為了他們。

   * The First 20 Hours: How to Learn Anything FAST. 作者示範了如何快速學會各類不一樣的技能:瑜伽,寫程式,風帆板,圍棋...但個人覺得比較難以置信的還是「新鍵盤佈置:colemak 」

   * The 4-hours 系列:作者Tim Ferriss寫的幾本書。內容從健身到創業都有,其中都會涵蓋快速學習的方式。

註2: 請參考Fluent in 3 Months 一書

註3: 當然如果你是想考動力小船執照,由於上課時間是固定,當然沒辦法「更快」。

8/04/2017

不玩一樣的遊戲 - 準備面試的真正技術


程式設計師如何在面試中展現真正價值:最好的方式當然是不要跟其他人玩一樣的遊戲,也就是在面試中,找出幾個能突顯自己技術能力的要點。針對這些要點,做延伸性的準備。




不管什麼原因,當一個軟體工程師下定決心要換工作時(註1 ),面試通常是免不了的。

作為軟體工程師,鐵定會上網搜尋各種「面試技巧」文章。

例如:常見面試問題的最佳回答:這篇或者這篇。也有些人會說,面試除了回答問題,更重要的還是會問對問題,例如這篇

但是,人資與主管,通常比面試者更知道這些所謂「標準問題」。也很清楚面試者可能會去找的「標準答案」。這些面試技巧文章只是一再重複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多複習這些常識是有很大的好處,至少可以避免緊張或者不必要的誤解。

但常識不會是關鍵。


在面試的時候,除了回答標準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確實展示自己的價值」才是關鍵。

軟體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的價值展現,其實第一時間點是在「看履歷表」的時候。短暫的面試時間是在「檢查履歷的正確性」。假設面試者的履歷寫的中規中矩,沒有什麼誇大,也沒有過度謙虛(註2),會讓你進入面試階段,就表示在履歷表上展示的技術能力是公司願意接受的。

面試展示自己的價值,通常是在幾個關鍵點。而這些關鍵點,都是「面試之前」可以先做好準備的。

(1) 應答技術問題
(2) 解釋過去做的事跡
(3) 詢問技術相關的問題


(1)  應答技術問題


大部份的軟體工程師工作,通常都會有程式考試題目。只要你在Leetcode, topcoder之類的網站,用你本來就熟悉的程式語言,多練習幾次,應該就不會太離譜。事實上,技術問題不可能考得過於艱澀 - 因為公司組織通常沒這麼多閒功夫在一個面試者身上。

其他的技術問題應該要根據你在履歷表上的專長做「延伸性」的準備。延伸性準備,才是展現價值的最好方式。

例如,倘若履歷表上你的專長是WebUI,那麼你就得延伸準備到HTTP:至少了解一些重要的header。如果你的專長上有寫Linux,那麼就必須準備回答曾經使用linux做過什麼事情?

如果曾經在linux上架設web server (nginx, apache...),至少也得知道設定檔在哪裡,如何開始停止服務,如何列出執行的行程(process),如何在不得已的時候強迫結束服務。當然,如果你會回答kill -9,最好確實知道為什麼是-9。

應答技術問題的不僅只是「防禦性」告訴面試者你的能力。而透過簡要地回答,「順便」展示自己對技術能力掌握的額外價值。就以上述kill -9為例,以筆者過去15年,面試超過400個人經驗,在履歷表上寫「熟linux」的起碼也有150人。這些面試者,八成都知道kill指令。然而,僅有不到10個人,知道為什麼要用kill -9,並能說明kill預設single 15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回答簡要技術問題,只要能有正確延伸性的回答,就能展現與他人不同的價值。而這絕對事是先可以準備的。


(2) 解釋過去做的事蹟


只要有2-3年工作經驗,面試時,一定會被詢問過去做了什麼。

因為,要了解未來一個人在組織的貢獻,最好的方式是看他「過去貢獻了什麼」。以下是一些解釋過去事蹟的要點。

** 妥善呈現事實而非感受。


當你已經離職時,過去的事蹟就已經成為「歷史」,而你可以準備的是「妥善呈現歷史的事實」,切勿扭曲或用「感受」呈現。

例如:「在那個專案裡面,幾乎事情都是我在做」。這其實是你的個人感受而非事實。事實必須要用無可扭曲的方式呈現。

又例如:「這個專案扣除html/css之外,前端javascript在git上大約有3萬行左右,其中兩萬五千行是我commit而且到專案結束也都是我負責維護」。這只是說明在程式碼上的「事實」,你並沒有貶低別人的貢獻,因為也許那其他5千行極端重要也說不定,但你也呈現了以code base而言,你的貢獻在事實上絕對不低。

**過去事蹟,絕對可以,而且也絕對需要在面試前妥善準備。


因為,你對過去自己真實貢獻越了解,就越能掌握過去事實。越能掌握過去的事實,就越能表示自己在技術上更有未來潛力。

例如,假設你是IT部門員工,過去都是協助內部系統上線,這些系統其實也是外包商提供。在面試時,被詢問做的內容,如果只是簡短回答「將公司委外開發的系統上線」當然也是可以。

但如果你在事實上,也會做「自動化檢測系統」「建構上線風險評估」「上線後的使用分析」「成本分析」以及「有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評估」,這些才是IT真正產生價值,並且與眾不同的地方。

最好的情況會是,公司之前並沒有此做法,而是你主動完成這些有價值的事,讓公司變得更好。可是,如果你已經離職,來不及產生事實 (當然也不可能去捏造說謊)。那麼,至少還是可以說「當時其實應做自動化檢測系統」,雖然那時候沒有完成,但你也可以在面試自己做一個小規模的自動化檢測系統,而在面試的時候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說,當時雖然沒做,但是自己覺得應該要做,所以主動在事後做了。

當然這表示你需要在面試前付出時間準備。這樣的付出不會是沒有代價的。即便這次面試沒用到,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會消失不見,只要是你做的「技術上正確」的事情,未來一定會對你的職業生涯有所助益。



(3) 詢問確實的問題


通常面試的最後,都會給面試者問問題的機會。

許多文章中,的確會說明問問題的重要,例如這篇。有上網查過的面試者,也了解不該問一些瑣碎小事,上下班時間,或者公司基本福利,因為這些問題只是等於打發時間。雖然沒有害處,但是也沒有價值。

軟體工程師最適合的就是詢問有價值的技術相關問題(註3) 。而這些問題也可以讓你稍微判斷此公司的狀況。

基本問題

一些很基本的問題,可以簡單展示你對軟體專案成熟度,也可以讓你了解這個公司的狀況:

* 請問目前是用什麼樣的版本控制系統,管理程式碼?

    該組織用什麼樣的版本控制系統不重要,無論是git, svn, cvs, p4...都可以。重點在於,的確還有些組織連版本控制系統都沒有。

* 請問目前組織是使用哪種專案管理方式?

    最近幾年是流行Agile/Scrum,

* 假如我有幸錄取,前三個月你希望我能完成哪些事情?

    這個問題代表自己的積極程度。主官如果對這個問題講得過於籠統抽象,很有可能該面試官(主管)並非實際的技術管理者。

* 團隊最近一次做code review是什麼時候?
* 團隊的bug追蹤流程目前大概是怎麼做的?
* 目前自動化測試的涵蓋率大約是多少?

    這些問題是展現自己對軟體開發的成熟度。特別注意的是,如果這些問題被籠統的回答,也不需要追根究底找別人麻煩。


進階問題

可能會引發進一步討論,也可能被反問,所以要事先準備被反問時的技術回答。

例如:

* 就現在的資料和面試的情況,您個人覺得會錄取我嗎?

* 最近一次在團隊裡面遇到最大的技術困難是什麼?

* 組織如何判斷成員的技術產出?




高級問題,


很有可能被認為是反過來刁難面試主管的問題。必須斟酌採用。例如: 

* 目前軟體專案程式碼的entropy有多高?

* 目前自動化建構和測試是採用哪些工具,涵蓋率有多高?

* 就您個人而言,最近在組織內學到新的技術是什麼樣的技術?新的程式語言或者新的工具?







面試是可以事先作準備地,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準備,應該花時間以事實展現價值作為準備方向,而非準備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或者花時間準備外在行頭口語表達...等等。當成功地完成許多面試,就可以在工作機會上有所「選擇」。


參考文章:
(1) Scrum認證!不要再浪費你的時間了
(2) 如何充實自己
(3) 畢業前六個月 建構職業生涯
(4) 年底才績效評估或考慮轉職 已經太遲了
(5) 因為沒挑戰想轉換跑道,先檢討自己吧


註1:要轉職換工作區分成「主動」與「不得已」兩種。不得已:例如公司倒閉之類,當然就不用討論。但是如果是「主動」,就要先想清楚「真正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可能不會因為你換工作而消失。

註2:剛畢業的學生可能是怕履歷表太空洞,通常都有誇大的傾向。而在業界打滾數十年的老鳥,有時候會有過度謙虛的可能。

註3:當然不應該「窺探機密」,因此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說「如果這個問題不小心牽涉到公司機密,請告訴我,在這個時間點我無意探究貴公司的機密」



7/08/2017

企業巫醫 - 得罪老闆怎麼辦 (人際關係的過度重視)



得罪老闆(直屬主管)怎麼辦?

眾多企業巫醫都有不同的說法:

某一類型的企業巫醫以案例和經驗強調「如何不得罪老闆」,試圖就源頭解決問題。然而,大部分的作法,都是為了造就謹言慎行的員工。例如「得罪老闆的六宗罪」「別惹十種人」「與主管相處之道」「職場人緣學七招」。這些說的都沒錯,然而 - 除非是在超大型組織或者公家機關 - 職業生涯的發展,大部分還是取決於能力與實質貢獻,有效溝通與人際關係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非全部。

有很多企業巫醫都會引用這段不實謠言「卡內基美隆大學曾針對畢業的 200 位傑出校友進行一份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成功的重要因素裡,其中85%來自一個人的態度包括自信、熱忱、領導、溝通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另外的15%才是專業知識。」作為開場白,似乎再再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更隱含著,只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就解決了85%的問題。

隨意引用未經實證的事情,是企業巫醫的共同特徵。就如同在部落驅邪一樣,告訴群眾,根據某某以前的巫醫說法,現在就是獻祭品用樹枝鞭打驅邪治病的好時機。

大概也是這個問題太典型,可是真實研究內容又和各企業巫醫所引用的有所出入。因而,卡內基大學的官方Q&A只列出問題,但是並沒有直接說明答案,只說這是1918年某期刊登載之研究,但是太久之前了,請自己去圖書館找(參考這裡)。

在此特別感謝google的paper search 學術搜尋,很快的根據年份跟名稱,找到該研究發表的地方(參考這裡,請直接看106至108頁) 


實際情況是:



(1) 該研究並非針對200個傑出校友,甚至根本也不是針對特定學校的校友。研究對象為美國工程師,實際樣本超過7000人。

(2) 該研究,是以問卷形式,將因素是工程師升遷的重要條件分成六組(Character, Judgment, Efficiency, Understanding of Men, Knowledge, Technique)。結果,認為Character人格特質那組條件,是升遷第一重要依據的人數,是其他組的七倍。 眾多企業巫醫所引用85%,應該引用此依據,再經過時間以訛傳訛的結果。

(3) 該研究開宗明義的指出在1900前後,美國的工程師教育問題,認為過於著重技術教育,而在工程教育體系缺乏對人格特質的強化。然而!該研究的人格特質定義乃是指

common sense, integrity, resourcefulness, initiative, tact, thoroughness, accuracy, efficiency, and understanding of men 」(註1)

光看字眼,也能夠體會到1918年 - 畢竟已經快100年前 - 和今日一般企業巫醫所指的「人際關係」有很大差異。例如:完整,正確,有效率,在現代社會通常是技術的一環,而較少列入人格特質的一環。

過度強調「職場成功85%要靠人際關係」就會讓「得罪老闆該怎麼辦」變成落在自己身上最痛苦的事情。因為,得罪老闆之後就會有「已經失敗了85%」的不實感受。

那麼,已經得罪老闆之後該怎麼辦?和處理問題的基本「事實三步驟」一樣:


(1) 確立事實



(a) 你的市場價值有多少?

必須要取得客觀的事實,而非自己心裡的感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組織可以產生很多價值,但事實上可能不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試著去面試找工作」。在此m,並非鼓勵以換工作解決問題,而是以「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來決定個人價值。如果在3-4個月內,無法找到比現在工作整體薪資高出10%的工作,那麼其實你現在在組織內部的價值是被高估。


其實不管有沒有得罪老闆,只要你受僱者,不是自己開公司當老闆,就應該要確定自己的市場價值。這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需要知道的事實。也是最大唯一根據。

(b) 得罪的原因是做了錯事,還是只是個性不合接連產生誤解,還是遇到一個糟糕的老闆?

也很有可能你永遠無法知道原因,不過如果有機會知道會比較好。

(c) 職業生涯的目標

(d) 對老闆的依賴程度

(e)...還有很多其他事實






(2) 建立選項


得罪老闆既然為既定事實,就要考慮「應該怎麼做」的選項。在完全被動情況下,人會有無限的壓力,選擇的權力讓有掌控感(不過太多選項也是壓力,參考 註2)。

無論如何,至少給自己產生3個應變選項,以下是一些選項參考。了解或者建立選項,並非一定要做,而是要給自己「清楚可見」的選擇機會。


(a) 不動作


每人都有機會得罪老闆,你不見得是唯一,也不見得是最重要的。不動作指的是不把它當一回事,繼續做好你該做的工作,繼續學習成長。


(b) 大幅提昇績效


如果你的工作績效清楚可見:要注意的是,清楚可見是指「其他人清楚可見」而非自己認為。那麼得罪老闆也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對組織的貢獻的本身,並不會得罪任何人。大幅提昇績效是可行的選項,不過前提是你「做得到才行」。既然你已經看到這篇文章,大概就隱含著這個選項短時間做不到。


(c) 組織內換部門


很多時候,你只是和老闆個性不合八字不合,在大組織內換個部門並非壞事。


(d) 換工作

換工作和內部轉移不太一樣。你必須把換工作當做「自己的選項」而非被動的選項。並且,不要欺騙自己。

有些人是在沒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自己欺騙自己說「其實是我想換做工作」,這容易去找到一個勉強而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換工作的選項在於,先確定自我價值,知道自己換工作可能犧牲的成本代價,然後視為眾多選項之一。當最後真的執行換工作選項時,在時間上和心態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e) 建立新技能範圍


自己開公司也屬於這個範圍。換言之,在維持現有工作績效的情況下,額外花時間開創可能性。

以資訊科技來說,主動舉辦workshop,參與opensource專案都可能是建立新技能範圍。然而,那怕是去取得水匠電工丙級執照也都是建立新技能範圍。(不建議直銷保險之類的工作)


(3) 執行選項


即便「不動作」,也是需要認知與執行。執行上有一些要件。

(a) 速度:除了不動作之外,其他的選項在「已經得罪老闆」的情況下,應該是要越快建立越好

越快能建立選項,表示自己掌握了「時間」。不掌握時間的人,就容易被動的被時間掌握。當你覺得每天忙碌不堪,似乎被事情追著跑的時候,表示你需要先改善自己的時間掌握能力。

(b) 建立回饋方式:任何要執行的事項,必須要有自我檢查的方式確定執行的結果是否和預期一樣。因為執行結果有差異的時候,應該「儘速修正」。

(c) 符合最終目的:當得罪老闆這件事發生的時候,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你希望「已經獲得老闆原諒了?」
還是「得罪這個老闆已經沒關係了?」
還是「得罪老闆所產生的後果已經最小化」
還是「....」

執行任何解決方式,必須要符合你本來的目的。這目的當然只有你需要知道,而不需讓那些無法幫你解決任何事情的巫醫當作他的「研究個案」或者「參考範例」使用。



參考文章:換工作的面試-軟體工程師如何展現價值


註1 :節錄原文描述人格特質的「項目」,徵求比較好的翻譯
註2:然而,有許多研究顯示太多選擇也反而造成壓力,請參考這裡

4/20/2017

數據分析 - 獵人頭如何從Github尋找人才?


前陣子遇到某特殊的獵人頭hunter公司(參考:這裡),竟然是透過分析統計在github, gitbucket的程式庫,來找到軟體人才。

目前,github使用者數量仍屬商業機密,但估計約在2千萬左右(參考:這裡)。當然,使用者大部分從事軟體相關的行業。

資訊科技,特別是軟體的實際成果,容易在網路上展示。因此,如果要找到「軟體開發人才」,github是一個很好切入的地方。一般獵人頭可能會人工搜尋,但身為工程師,當然是寫程式找到大量資料。

從github找人,這做法有一些顯而意見的好處:

1. 有可能看到此人實際上寫的程式碼
2. 有可能了解最近此人的工作範圍
3. 很快找到此人的聯絡方式(email)部落格或其他技術相關資訊
4. 有可能找到此人合作對象
5. 有可能看出此人的英文語言能力

當然也有些顯而易見的缺點:

1. 當然找不到那些不在把專案程式擺道github的人
2. 此人可能只是擺放玩樂性質的程式
3. 只能有機會看得出技術能力,非技術能力仍然需要其他佐證
4. 資料範圍過大,很難逐一肉眼看完

雖然我不是獵人頭,但基於工程師的精神,就嘗試一下解決「資料範圍過大,很難逐一肉眼看完」的問題。看是否能透過程式取得並處理gitbub資料,找到潛在挖角對象清單。

實際上做的步驟如下:

1. 了解gitbub資料如何取得:


github提供api可供程式使用。和許多Web Service一樣,也有完整的文件,請參考這裡


2. 以程式取得少量測試資料

github的web api測試起來很簡單。舉例來說,如果你已經登入github,用以下這個URL request就可以找到,以javascript與nodejs為關鍵字的所有程式庫:

https://api.github.com/search/repositories?q=topic:javascript+topic:nodejs

當然,他的回應是json格式,需要簡單地用程式轉換。例如下圖,乃是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



測試資料回傳乃是json,調整格式成為csv,以便於日後在excel做簡單分析。


3. 了解測試資料內容


如果已經有在使用github,那麼對於回傳的資料應該很清楚其內容意義。

如果不太了解github,就需要找對軟體版本控制系統有些認識的人幫助瞭解其含意。

這上述的範例:「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來說,程式會刻意收集following(有多少人在跟隨這個人的更新),follower(這個人跟隨了多少其他人)。此外,程式會額外計算push和javascript相關的程式庫的次數,取名為work,表示和javascript的相關工作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次數。


4. 撰寫簡單統計程式,大量取得資料


當然,這個程式就放在github上。請參考這裡

程式本身是python撰寫,需要有github帳號密碼才能使用。


5. 結果


以上述範例:「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大量取得資料並且「過濾可取得公開email」的人數一共是661筆。並且取最前面的199筆,給熟識的headhunter (獵人頭) 鑑定看看是否有效果。

目前的回應都是此資料非常有用。

3/31/2017

企業巫醫 - 向上管理的實務作為?



向上管理是個歷久不衰的名詞,它和「人格特質分析」「領導與管理」等名詞雷同,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企業巫醫們的討論中。

近期隨意查詢就可以找到不少相關文章: 向上管理(cheers雜誌),如何讓老闆聽我的反對老闆的六種方式向上管理的四步驟 ......

「向上管理」向來是一個譁眾取寵的話題,眾多企業巫醫仍然以泛泛之談,試圖教導並解決一個現實而又務實的問題。

企業巫醫,總是能選定看似重要的無法辯駁,共通的話題,而且此類話題完全視個人情況而有截然不同的作為。因此,企業巫醫可以提出極端空洞的說詞,卻又多少讓人覺得有趣。除了「向上管理」之外,「創業」「創意」「領導與管理」「人格特質」等等都是屬於這類。

實務上,「向上管理」不能是打算進行的行為,而是產生貢獻中的其中一個結果。換言之,追逐向上管理,等於是捨本逐末的追逐影子行為。

因此,先務實地做到基本三件事情,假如踏實的做到了,向上管理就不是問題,而是附帶的結果。

1. 真正了解關於自己的現況事實

事實現況聽起來簡單,要找到也很簡單,但是要承認自己的現況事實其實有點難。

事實必須是清楚的,不模擬兩可的。例如,假設你是NBA球員,去年平均上場25分鐘,平均得分14分,這就是事實。至於你的技術能力好不好,並不是「事實」的一部分。以資訊科技的相關工作來說:參與過專案是事實,寫過java/python程式是事實,取得JSCP證照是事實,有Scrum證照是事實,帶領過開發團隊是事實,參與open source相關研討會是事實。

然而,具有良好溝通能力不算是一種事實,喜愛資訊科技不算是一種事實,

現況也必須是清楚的,不可能模糊。例如,目前薪資是現況,工作年資是現況,是否有直接report的人(也就是是否為管理者)是現況,最近一年有沒有拿到其他公司的offer也是現況,曾經拿到比現在薪水高的offer也是現況。

然而,覺得自己薪水被低估不是現況,覺得自己不受到重要不是事實,幾乎大部分的感受也都不是現況的一部份。

請參考這裡這裡這裡


2. 讓自己的實際產出超乎期待 


二因子激勵理論,描述「保健因子」和「激勵因子」兩種個人激勵因素。而其實這也是務實的評斷自己工作的方式。請參考這裡

要確定自己的產出超過期待,必須要確定產出有「超出」。

以基層程式設計師而言,在過去一年該寫的程式功能都有如期完成,並且品質在一定範圍之內。這樣的工作內容並沒有「超乎期待」,只是滿足「現在的薪水」而已。

要超乎期待的方式有很多。最容易的方式,是在目前工作範圍之外,「額外」並且「主動」完成有意義的事。例如,以基層程式設計師而言,在過去一年該寫的程式功能都有如期完成,並且品質在一定範圍之內,並且,主動地在額外的時間舉辦小規模研討會,分享工作上技術的進展。另一個例子,以基層程式設計師而言,在過去一年該寫的程式功能都有如期完成,並且品質在一定範圍之內,並且,由於主動學習其他程式語言,因此在其他專案上也能做額外貢獻。


3. 建立短中期職涯計畫並確實執行


在資訊科技產業中,實踐長期職涯規劃幾乎是不可能(註1)。

然而這並不代表自己現在就應該隨波逐流,看主管決定什麼就做什麼。個人應該要維持短中期的職涯規劃。特別是短期規劃。

短期規劃,必須要和技術能力以及現在工作有密切相關。

例如:

「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未來8個禮拜,要能學會Scala基本用法,並且提出現在產品裡用Scala做分析的計畫」

「作為一個QA新鮮人,未來4周,要能將現在100個手動測試的case,至少其中20個變成自動化測試。同時,原本的工作也不會拖延」

中期計畫乃是半年到2年左右。必須要是「可以明白斷定達到與否」的目標。

例如:

「作為一個QA新鮮人,在2年內我想要變成資深QA,斷定是否為資深QA是以是否升遷或取得其他公司資深QA的offer」

當你完成數個短期計畫,通常表示你也踏實的逐步成長。即便有些短期目標沒有照時間完成,也沒關係,幾次之後,仍然是踏實往中期目標前進。

重點在於:這些目標是你自己決定的,並非主管或其他人硬塞給你。而目標既然和目前工作有關,自然就會協助你在工作上成長。


......
如果你非常非常確定已經完成以上三點,但覺得在這個組織中的成長仍有阻礙,還是很需要「向上管理」,用以獲得好的評價,獲得升遷?這基本上是不太需要,因為你應該儘速離開這樣的組織才是最好的方式。




註1: 「長期職業規劃」和「個人理想夢想」並不同。個人理想夢想可以需要很長很長時間實踐,也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也可能和職業無關。當然個人夢想就需要長期投入,也可以規劃,也可以不規劃。不過,不投入自己時間的夢想,通常就是空想而已。

3/07/2017

畢業前六個月 - 建構職業生涯



在台灣的碩士生,畢業前六個月通常忙於論文。如果不考慮繼續就讀博士,畢業前六個月其實是建構職業生涯的最佳機會。

更確切的說:畢業前六個月是讓你日後容易取得理想工作的最佳準備期間!

為什麼需要強調在6個月前建構職涯規劃?

環境上有許多現實的情況,例如,大部分好工作機會,其主管都傾向雇用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然而,絕大部分剛畢業學生並沒有實際軟體開發經驗。

因此,剛畢業的學生如果剛好獲得一個適合自己,能夠成長,能夠有所貢獻的工作,那麼就會進入良性循環。這個工作會讓這個學生更容易找到下一個好工作,或者即便不換工作,也能在目前的組織中成長。


反之,剛畢業的學生如果找到一個不適合自己,到處瞎忙,只是以時間換取薪資的工作,那麼就進入惡性循環。這個工作會讓該學生不容易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即便勉強換工作,也得靠運氣。

如果不想靠運氣,也沒有富爸爸,也不想自行創業(註1),則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1) 考慮現況
(2) 設定短中期目標
(3) 建立事實


考慮現況


首先,最重要的是,取得一些關於自己的事實。是不是想要做關於軟體開發相關工作?想要做哪一類型的相關工作?是否知道自己還缺乏哪些能力?哪些地方的工作,可在短時間有巨幅成長?

如果想要當個程式設計師,要考慮的現況:

1. 能使用哪些程式語言:是真的會,而不是只寫過hello world和學校作業。並且有「事實」可以佐證。例如在github上的project,或者工讀經驗。

2. 能掌握資訊技術工具:是真的能掌握,而不是用過一兩次或者學校作業。並且有「事實」可以佐證。例如:工讀經驗,利用資訊工具做的個人專案等等。

3. 能掌握團隊專案合作方式:例如是否有Scrum相關證照(註2)。

4.....<其他還有很多請自行想像>

如果想要從事資訊業,但是一開始就做SA/PM類型的工作,在軟體開發職涯裡其實不太腳踏實地,不過,真不得已可以參考這篇:資訊科技學生畢業後只想當SA/PM (三個創意作法)



設定短中期目標


某些職涯教練,或許會建議新鮮人設定長期目標。甚且透過各種神奇的方式推展或瞭解自己的熱情(passion)所在:例如希望自己五年之後賺10億之類的。

大部分的長期目標雖然有趣,但是用處不大。設定可預計的中短期目標更為重要。

以6-12個月為期,讓自己在畢業前達某些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目標,對未來職業生涯非常有幫助。以未來想要當程式設計師的學生為例,在畢業前六個月可以訂立以下目標:

* 開發並且將一個Android APP放在googlestore上:熟悉在android平台上開發APP,因此需要熟悉Java。

* 取得Scrum Master證照

* 閱讀3-4本關於軟體QA的書籍,並且運用在現在的專案上。(含建構測試案例,執行測試,系統化記錄錯誤,...)

訂立目標必須要是

(1) 有非常清楚的結果。如果目標是「熟悉java」,則最後有沒有達到此目標是非常模糊的,但是目標是開發android APP並且上架,就表示必須要寫java到某個程度才行(註3)。

(2) 可以在6個月之內達到。不要設定一個花10年才會達到的目標。如果真的有長期目標,當然可以設定長期目標,但是需要伴隨可以逐步前進的短期目標。例如,或許你想要成為java大師中的大師,這可能要花上數年,但必定可以有個6個月能達到的前期階段,例如:「不靠任何補習方式,就取得SCJP」

(3) 其結果會伴隨建立事實。請參考下一段


建立事實

在畢業前六個月,是最適合建立「事實」的時候。

建立事實,和畢業前花時間美化履歷表有很大的不同。

美化履歷表,是可以靠一兩個禮拜,找一些專業人士協助就可以很輕易的達到。但如果自己的「事實」不夠充分,再怎麼美化也沒有意義。

前一段關於短中期目標,只要你的短中期目標定義夠清晰。這些就是你要建立的事實。

如果你是在未來6個月即將畢業的學生,對自己的技術能力非常沒有自信,然而又想從事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可以考慮建立以下三個事實:


* 透過自己決定的開發專案(例如Android APP),徹底實踐品質管理(QA) 

     (a) 找一個不用錢的QT工具:可以參考這裡
     (b) 在開發專案的過程中,徹底運用此工具,確保自己的專案品質。
     (c) 將結果詳盡記錄,就成為自己能當QA的事實


* 透過自己決定的開發專案(例如Android APP),徹底理解並且妥善運用git(或任何版本控制工具)

      (a) 版本控制是軟體專案的基礎中的基礎
      (b) 需要徹底了解如何branch,如何merge,如何處理conflict
      (c) 其結果構成了解專案開發的基礎事實

取得Scrum Master證照

     (a) 參考這裡
     (b) 雖然大部分的管理類型的證照意義都不大,但是取得成本不高的情況下,展現了你至少是瞭解Scrum。






註1: 想要自行創業的準備不太一樣,首先要了解創業如何必然成功,再參考其他相關資料

註2: 花大錢考管理類型證照其實不划算,但是可以考慮花小錢,請參考這裡

註3: 對,我們知道React Native可以讓你不需要寫java,但是這裡只是舉例而已。


12/22/2016

企業巫醫 - 年底才績效評估或考慮轉職?已經太遲。



年末,巫醫們會試圖對迷惘的人們,提供某些指引。

因此,在各部落,社群網站總是有各式的「轉職衡量」,「績效評估」,「個人職涯規劃」,「獵人頭的建議」...等等相關文章。(註1) 

不過,就實際情況來說,假如你到「年末」才考慮這些重要事情,那麼已然太遲。


為什麼?


績效評估要及時


大部分的企業在年尾都有績效評估。但以個人職涯而言,這些事情,應該是每隔一小段時間 (例如一個月) 就應該自我有所評估,並調整未來的做法。

就好像今年初打算減肥20公斤,並降低體脂肪到20%以下,而直到年底才量體重體脂肪,基本上已經太晚。即便最後仍然達到目的,也可能只是運氣好。

無論層級高低,無關老闆是誰,無論組織狀態,每隔一段時間,個人應該就事實以及個人產出部分自我評估一下績效。更重要的是,了解別人(特別是主管)對自己的「真正評估」。

自我評估,必須要根據「事實」,與其他人的「衡量」。不應該根據自己的想像,以及感受。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軟體程式設計師,每個月你都如期產出符合品質的程式碼,並且bug數量也很少,那麼確實是個好工程師。

反之,如果相較於其他軟體程式設計師,你的程式碼產出低於其他人,bug數量也多,即便你有參加福委會,搞了很好的尾牙活動,你的績效評估恐怕依然很糟。

但由於,許多績效評估是根據「相對績效」來判定。而由於人類有天生的偏誤,自我評估一定會趨向「好的結果」。

因此每一小段時間,你一定要試圖取得主管或其他相關人的「真正看法」。越嚴格的越好。如果在2016年2月,你知道主管對你的績效是不滿意的,那麼你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改變(註2)。但如果你是在2016年底年終考核,才赫然發現主管與你對績效的「看法」不同!那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

另一個重點在於:績效評估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是為了組織,也不是為了讓主管決定薪資。

如果你覺得,如果要做每月的績效評估,公司/主管應該要主動進行才對?那表示你根本不是個能獨力處理事情的人,同時也表示你的主動性太差,也很難自己成長。



轉職衡量要完整


年底並不一定是換工作的最好時機。只因許多人因為領到年終,所以剛好離開「忍受很久」的工作,所以一時間就似乎有很多職缺出現。然而,某個人忍很久的工作,通常表示下一個人也不一定好受。

換工作的考慮有很多,無論哪一種考慮,都需要基於事實(請參考這裡)。簡單的說,在這份工作遇到的困難沒有解決,下一份工作一樣會遇到。

完整的換工作衡量需要對自己在「事實」上的長期認知。包括過去一段時間有去哪些地方面試?並且被錄取?自己倘若離開這個組織,對組織有沒有影響?自己如果沒收入,可以支撐幾個月?

更重要的考慮是: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



那麼,年末可以做什麼?


當然還是得進行轉職衡量,績效評估,個人職涯規劃,參考獵人頭的建議...等等。可是更應該進行的是「檢討自己」與「改變自己的實際做法」。



1. 不設定一年為單位


以個人生涯規劃而言。應該將「一年的結尾」。從新定義為「一個月」或者「一季」的結尾。

並自現在開始,設定自我評估的時間單位,例如一個月。

每個月直接詢問主管或者工作上最相關的人:「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裡做的事情有問題」「這個月哪邊沒有超乎期待的表現」...。

對於調整職業生涯也是以比較小的單位取得回饋。

當然,這並不代表不能有年度目標,或者五年以上的願景。只是,檢視願景和目標的單位必須要有及時回饋的可能(註3)。而單指個人而言,每個人的記憶有限,根本不可能有效回顧12個月前發生的事情。因此採用Scrum的精神,以大約一個月為單位應該是最適合。



2. 不重複過去無效的做法


恆毅力是一本在誠品門口有超過5公尺橫幅廣告的書。作者以她數年的研究顯示恆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毅力耐心確實是朝著目標前進時不可或缺。不過,實際作法的調整也很重要。以創業為例,pivot幾乎是必要。

每過一段時間,應該就事實來檢討,目前做法是否達到效果。如果沒有,就應該衡量原因,考慮改變執行的方式。不見得一定要改變,但一定需要檢討。

改變當然有可能帶來風險,甚至會比沒改變的時候更糟糕。然而,不改變就沒有前進的可能!



3. 不等候重要的事情


誠如第一段所述,年末考核等到年末就太遲。其他和職涯有關重要事情也是,不應該年末才進行。

因此,今年年末可以設定未來「重要的事情」頂多等到下個檢討點 - 例如一個月後。

每個人所意識到的重要事情都不同,有很多時候心裡覺得一件事情重要,和實際上真的很重要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一個人的真正行為,才是斷定他認定重要不重要的指標。





參考:

努力的三個迷思

工作上學不到東西

因沒挑戰想要換跑道

工作太忙沒時間?

職業生涯的突破

成長的最好方式:檢討


註1: ....對... 這篇也不例外

註2: 所謂調整,一樣要考慮手邊有的選項:可以針對不好的地方改善,也可以試圖換個工作項目。甚且也可以換工作。

註3: 有些人可能會用「爬樓梯可以一步一步,但是要跳過鴻溝不能分步驟吧?」來辯解過短的時間區間會有其他問題。不過,這真的是問題嗎?跳過鴻溝的確是一次跳過,但起碼助跑的時間和助跑距離的測量,也是必要的前一步啊!



12/10/2016

企業巫醫 - 提昇效率的秘方



這裡有幾本書...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 Four hours work week 一週工作四小時
- The Art of Non-Conformity不服從的創新
- THE $100 STARTUP三千元開始的自主人生
- Do over(不確定是否有中文翻譯)
- Nomad Life遊牧生活


這些書籍有很直接的共通點:


(1) 個人經驗


和一般以二手資料的企業巫醫的書不同,這些書籍都是以「個人實際經歷」為主要組成。可能沒有精湛繁複的巫醫術語,但是「因為自己有做過」也比較容易說服別人。


(2) 專注,效率,生產力


這些書籍或多或少都強調個人效率的重要。基本上不外乎討論80/20法則,生理因素,心靈意志,工具方法等等。


(3) 個人品牌創業


這些書籍的作者,其實都是「個人品牌創業家」。個人品牌創業大約在2006-2008年之後,在網路上蔚為風潮。特別是在北美,這些個人品牌創業家通常都會有(a)自己的blog (b)自己的書籍 (c) 一個看似專精的知識領域...接下來通常就組合優勢開始以自己的名聲盈利。




為何強調效率與生產力的重要?


合理的推測,這類型的書慢慢也會在亞洲流行起來。雖然僅只以個人經驗與觀點來詮釋某個複雜的龐大主題,可能失於偏頗。但相較於純以「個人想像」和「無根據的推理」的企業巫醫書籍比較起來,還是踏實的多。


其中,「專注,效率,生產力」是三位一體的永不衰退話題。自從有工業革命開始,效率/生產力便是工業界主要獲利來源。在1995之後的網路時代,雖然「創意」與「變革」突然成為顯學,但究竟沒有效率,無法被執行的創意,等於是一種空想。創意變為有效可執行的事項,才有實務上的意義(參考這裡)



因此,能否有專注,高效率,高生產力的產出,變成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能力。而也是「缺乏資源」創業者成功的關鍵之一(參考這裡)。

而也正是因此,「提高生產力的祕方」,在近年來變成出書的顯學,甚至也成為「被創業」的利基來源(註1)。


個人提升效率生產力的祕方


很遺憾,並沒有什麼祕方可以「簡單而且戲劇性」的提高個人效率或者生產力。至少,沒有不需要努力的祕方。

在業界確實有各種「顧問」,可以針對特定的個人,特定的案例,提供收費的咨詢服務(註2)。但最終,教練顧問只能提供指引,還是只有自己幫助自己。


先考慮以下低成本的「尋找自己的祕方」的三步驟,大概只要花2天:


(1)  4小時閱讀



花四小時專心看完以下五本書就好,應該都有中文版。

- 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 The 4 hour work week
- Lean startup
- Do Over


這些書所提的做法都比較務實,然而,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單看一本書,也會讓你的視野受到侷限。花時間去找一堆書來選,也太浪費。請先看上述幾本即可。看書並將自己覺得有用的地方做些記錄即可。

其中一本看起來是在講創業?即便你一點都不想創業,它提供的方式仍然對一般工作很有幫助!


(2) 停止接受資訊一天


如果你花了4小時看完那五本書,應該可以體驗到讓腦袋休息的重要。找一個假日,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停止接收資訊一天 - 電腦,手機,書籍等等一概停用。隨便去做點跟工作無關的事情。


(3) 檢視並決定提升效率生產力的做法


經過了4小時學習,又經過了1天的沈澱。是時候可以決定哪一些「做法」,是最適合自己。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做法,就是自己的祕方。

如果還是想不到好方法,可以參考這篇。這是經過看了那五本書之後,經過一天的沈澱,個人認為最簡單適合自己的方式。也許對讀者也是個好的參考。







註1:例如,隔一陣子就會冒出來的「增加記憶力補習班」「全腦潛力開發課程」「超級記憶力」.....不過最終的結果,通常是這些提供祕方的企業巫醫們,口袋裝滿無知大眾的錢,而這些花大錢上課的群眾,其生產力與效率卻鮮少聽過提升的例子.....至少從來沒聽過任何創業有成的人曾經說:「喔!對了我創業成功的祕方,就是上了XX人的腦部開發課程,讓我記憶力變得過目不忘喔」

註2:在台灣大多以企業開班的方式存在,但這種效果極端有限。而美國英國兩地,都有針對個人的「導師服務」。但其收費都很驚人,而且大概也無法遠端服務。例如這家seven coach。也有很多個體戶,例如這位John Spence


11/24/2016

企業巫醫 - 如何拒絕或調整客戶不合理的需求




在各類型的軟體開發情境中,有時候開發人員會有機會面對客戶的需求。而最近就有一位研發團隊的工讀生,在即將離職時,問了一個經典的問題:

--------------
你們是如何拒絕或調整客戶不合理的需求?
--------------


問題的本身很經典,但是卻必須要追本溯源。

首先,需求(requirement)本身是很難被界定清楚,因為客戶也許也不能清楚的界定需求。Henry Ford 福特 -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現代化造車的始祖 - 早在一百年前的名言,至今仍難屹立不搖:
--------------
“If I had asked people what they wanted, they would have said faster horses.”
"如果我問客戶要甚麼,他們會希望跑得更快的馬"
--------------


然而,「直接了當的詢問」仍然是基本的第一步。不過也要先確定問到正確的對象,問了正確的問題,正確地理解回答。透徹的了解問題,才能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不是真的不合理,抑或,其需求背後有另外的需求。接下來才能知道怎麼反應。

還沒經過深思熟慮就直接拒絕,很有可能是自己故作姿態,甚至是知識技能不足的表徵。(註一) 

反過來說,隨意「答應」客戶,風險也很驚人。因為也許答應了一件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答應了一件其實客戶表達錯誤的事情。最悲哀的結果是雙輸:客戶與企業都受害,甚至三輸:客戶企業與社會三者都受害。

而這聽起來極端荒謬的事情,卻一直在企業界發生。


因為誤解客戶需求,或者不夠及時調整需求導致於雙輸的例子,在近20年內的有很多,隨便找一些範例如下:

* FoxMeyer的SAP引入案例(1,2)

* Waste的SAP引入案例

* 台灣戶政系統當機事件(1,2,3)




那到底要怎麼做?


1. 根據事實的正確溝通


抽象化的形容詞,對溝通不會有助益。

例如:「高可靠度的系統」「網路速度很快」「網站介面很好用」「滿足業務需求」「盡快完成」

抽象化的言語,在務實的書面報告中越少越好。當然某些摘要形式的報告,會很抽象,但隨後必定附上務實的參考依據。

例如:

「高可靠度系統」:已兩台伺服器互為備援的方式,達到高可靠度

「網路速度很快」:過去對外連線的速度是1MB,現在提高到1TB,因此網路速度很快。

「網站介面很好用」:過去每個月平均有150次客服電話,是在詢問網站某些功能要怎麼使用,現在每個月僅有10次。並且,每個月平均使用人數並沒有減少。


2. 透過具體內容決定接下來的執行事項



互相理解現在的情況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做什麼是第二步。

為什麼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和「客戶不合理的需求」有關?

首先,合不合理的判斷本身就很難客觀。對某人來說不合理的事情,對另一個人可能完全正常。彼此價值觀的差異不可能在短時間彌平。但是「具體要做的下一個動作」卻是清晰可見,只要接下來的執行「事項」,確實都是雙方認為最重要的事項即可。

和第一段相同,具體內容必須是清晰可見的動作(action)

例如:

* 將第一批手機抽15%樣本共150隻,進行電池過度充電放電測試。並在N月N號之前,給出測試結果報告。

* 將iOS app送到apple-store進行上架審核。

* 在使用者帳號管理系統上,增加可以使用fb帳號登入的功能,在N月N號之前,給出設計文件。

不是清晰可見的動作,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解,而誤解就會產生不合理的需求。


不清晰的動作例子如下:

* 產線上的手機抽樣測試一下有沒有爆炸問題 -- (這是要多少樣本測試,一隻也可以嗎?要測試哪種類型的爆炸?太陽曬到玻璃破碎也算嗎?)

* 我們的iphone app要趕快上架了 -- (?是要上架到哪邊)

* 讓fb帳號也能登入系統  -- (是什麼時候要完成?只要登入就可以,細節我們自己決定就好了嗎?還是要先看一下設計文件)






3. 務實的密集檢討事實



這可能是最重要,但最被台灣企業所忽略,也最容易被企業巫醫上下其手的地方。

可參考這幾個地方:(a) 錯誤檢討,(b) 自我反省,(c) Scrum檢討


「務實」:指的是根據事實來檢討,而非根據感覺。即便是需求檢討也是。

例如:某中國企業要求網站系統必須能讓IE8使用。但是IE8上的javascript版本實在太舊,這樣的要求讓專案經理非常不高興,覺得根本不合理也太不可思議。

如果不務實檢討,那麼每次與客戶的會議,大概就在針鋒相對中度過。但是探究事實,其實是因為該企業內部系統無法擺脫WinXP,而又因為WinXP能使用的IE就是IE8,導致客戶有此需求。就網站廠商來說,當然不可能協助內部全面升級為Win10,但卻可以提供其他在WinXP上,仍然持續更新的瀏覽器(firefox)。


「密集」:指的是Scrum的精神。需要在一定時間(sprint)讓客戶看到,並且用到那段時間產出。確保客戶對團隊前進的方向是一致。也確保即便團隊方向有誤,也會在一定時間內被發現。

「事實」:有時候事實很難全面探究完整。有時候細節太多,即使都是正確的資訊也過於繁複。

巫醫在同樣的事實上,都會有不同的詮釋。例如:經過鞭打火烤病人之後,病人仍然掛了。巫醫的詮釋通常是:惡靈不願意離開病人,是天命所致。

而以「事實」詮釋「事實」才不是誤人一生的巫醫。當軟體開發團隊常常客戶不合理的需求。不應該隨隨便便將此視為「惡靈不願意離開,乃是天命」。而應該「改變」執行方式,應對不合理需求。如果巫醫不願意改變(註二),換一個醫生是根據事實最合理的方法。





註一:違法的需求,當然是要直接拒絕。這類型的基本常識,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
註二:如果巫醫很容易以事實說服,那就不是巫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