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indma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indma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5/22/2017

企業巫醫 - 講重點!




在許多企業巫醫的書籍文章演講中,都繪聲繪影的描述「講重點」是極端重要。但也僅只是說它很重要,卻擺明著忽略這件事的真正重點:「關鍵重點難以找到」,或者更直接的「怎樣找到重點」。


就只是像提醒健康很重要的提醒「講重點」的文章像是:這裡這裡

另一些文章,表面上提出一些找到重點的方式,但是壓根也是一堆廢話。例如:從對方觀點找到真正價值。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就像部落巫醫說:「得罪了祖靈,所以你生病了」,看似有理,但是到底做了什麼得罪了祖靈才是重點吧。「如何」知道對方的觀點,才是找到重點的重點。這類型的文章例如:這裡這裡這裡

只而更有些文章,提出了似乎務實的步驟,但都是太過一般化的案例,不是類似秘書處理好老闆的行程,就是與別人討論時的對話重點。這些在技術為主體的組織裡也根本派不上用場,例如:這裡這裡


絕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上,並非不講重點,而是講不出來或找不到。而很遺憾的是,複雜環境(參考Cynefin架構)下的關鍵重點,並沒有簡單的三步驟,也沒有五個必備SOP之類的方式就可以取得。

關鍵因素的掌握,需要知識與經驗的累積。

知識的累積會堆積成智慧,經驗的累積會變成靈感,而智慧與靈感綜合起來,就能在複雜事物上以很短的時間將其抽象簡化,而抽象簡化的事物就容易看出重點。

雖然沒有捷徑,但就像是健身減肥一樣,從任何時間開始都不嫌晚。而且從任何時間點開始,都可以在比自己想像的時間內還早獲得效果。

知識的累積


只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多閱讀,多請益,大概就很容易做到知識的累積。(知識快速累積可參考這裡)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也有分軟硬兩種類型(註1)。

軟知識:談判技巧,溝通技巧,專案管理,人際關係,等等都屬於軟知識。換言之,軟知識可能會隨著文化背景改變而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軟知識,容易落入「嘴砲唬爛」的範圍。軟知識的累積因為太多太多地方可取得,就不在這裡討論。要稍微注意的是,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對「軟知識」都有自己的一套煞有其事的說法,要注意不要落入「純唬爛嘴砲」的範圍之中。

硬知識:數學,工程,程式設計,等等都屬於知識。換言之,硬知識不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但它會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容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硬知識,容易變得「極端」,不是容易被忽略,就是容易被過度強化。

絕大部分在組織工作的人,只要有數年以上工作經驗,都知道軟知識的重要。而各類型心靈成長,溝通協調,領導管理的書籍課程就孕育而生。在組織中,最極端的中階主管就會有意無意透露出「軟知識」遠比「硬知識」來得重要的許多(註2)。

最佳的情況是:硬知識和軟知識必須要互為成長基柱。兩者兼具的成長。

硬知識的累積:非常簡單,(1) 先設定知識累積範圍,例如設定為軟體品質改善 (2) 利用mindmap圖,整理自己已經在腦海的知識 (3)去圖書館至少借7本相關書籍,(4)上網尋找相關知識 (5) 閱讀並且搜尋完之後,僅憑自己的記憶和腦中統整結果,再次畫出mindmap圖,有必要的時候進行實作(例如寫程式)


經驗的累積


經驗可以解決在Cynefin framework中,「複雜」與「渾沌」這兩個象限的問題。(關於Cynefin請參考這篇)

不過,經驗的累積方式是經驗是否能「持續累積」的關鍵。

同樣一件事情做20年,有些人會取得20年的寶貴經驗,有些人卻是像是只做了1年一樣:只是做了20次一年。

以軟體開發為例:

1. 在SAP的ERP環境下,撰寫相關模組20年,如果沒有產業相關知識的成長,只負責出各種報表,那麼和2年經驗也差不多

2. 做為專案經理超過20年,如果遇到事情只會加班解決,那麼和1年經驗也差不多(參考這裡)。

3. 做為有10年開發經驗的java程式設計師,如果遇到組織調整,需要使用其他程式語言,但用各種方式拒絕推託,那麼未來可能就變成只有數年經驗值的程式設計師。因為推託學習不但會讓技術停滯不前,還會退後。

經驗的持續累積也很簡單。重點在於「持續」:每隔一段時間檢視自己的工作筆記,看看自己是否做了任何改善現在工作的技術的事情。如果沒有,就表示沒有持續累積經驗,經驗僅只是停滯而已。

沒有工作筆記?趕快去買一本吧,筆記本太便宜好用了。







註1:當然有些知識很難分軟硬,這裡只是概述而已。
註2:例如,軟體開發有個傳言:「coding co的好,要飯要到老。」

7/28/2016

心智圖 - 進入職場第一個必備技能



在畢業之後,投入職場的那一瞬間,假如你突然失去記憶,喪失所有技術能力,你最希望先恢復什麼能力呢?

相信一定是「學習各種技能的能力」「連結不同技能的能力」「延伸整合技能的能力」這類型的選項。概念上類似神燈可以實現一個心願,稍微有智慧的人,第一個願望,一定是希望有無限多的心願。

「心智圖」mindmap是最簡單,最容易學習的能力,可以用來連結學習延伸其他的技能的基礎。它應該是踏入職場第一個必備的技能。

心智圖極端簡單(請參見心智圖wiki),不過就是把心中想的主題畫在一張紙的中間,把跟這個主題相關的重要「事情」「項目」「動作」...等等,用線連在一起,而後還可以再延伸這些「事情」「項目」「動作」到其他細節,或者其他主題。

雖然心智圖很簡單,有不少人宣稱在高中就已經會用,但實際上熟練地使用者卻很少。

下面這張圖就是在撰寫這篇blog的後所畫的第一張心智圖:

這篇文章所用的第一個心智圖

心智圖的繪製,沒有任何特殊技巧可言,它只是想法的延伸。換言之,心智圖本身無法代替思考。但他可以讓抽象思考具體化,讓你更容易有全面的視野來觀察任何主題。這和哈利波特裡面的儲思盆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你不需要去念霍格華茲,也可以學會使用心智圖。

經常利用心智圖,對職涯發展有莫大助益。然而,在台灣職場上,卻並不常看到有人使用心智圖,更常遇到某些特殊事情發生之後,才想到「當時如果用心智圖做紀錄會不會好一點」的情況。

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缺乏練習,以至於當下沒「聯想」到有此工具。


有三個工作項目,是最好練習心智圖的機會:


1.  即時會議記錄:


即便有超強的打字能力,有意義,並能快速呈現重點的會議記錄,遠比把所有人講的的話一字不漏的記下來來得重要。臨時的會議,有結論的會議更是如此。

一邊開會,一邊將主題相關的人事物,用心智圖快速連結起來,可以在開會的過程中,掌握要點,避免會議「歪掉」,減少會議常見的三大毒瘤:「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做」


會議還沒開始,先畫出主題以及會議之後的行動
做法很簡單。首先:如果你是主持會議的人,會議還沒開始前,先在白板中間畫個圓圈,中間寫會議的目的。接下來先把「Actions」先畫出來。在會議一開始,就確保會議結束前,一定會討論出作法。如果你不是會議主持人,可以畫在筆記本上,這樣確保會議結束前,萬一Actions的圖形之下,沒有任何行動,也沒有人提及要有會後行動,你也會「主動提出」。

接下來,在與會人士慢慢來到之前,先把會議的背景,要討論的事情大綱,畫在主題的周遭,並稍加分類。以簡單的圖像表示與會人士。


會議即將開始前,先將背景以及可能討問的事項在白板列出來。以簡單的圖像代表與會者的討論。

隨著會議的進行,白板會越趨複雜,當然可以簡單的照相紀錄過。

會議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議」- 也就是為了討論。而討論最佳的方式,莫過於把彼此的思維,投射到可以視覺化的地方。心智圖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好方式。





2.  分析與設計:


有複雜問題的時,可用以分析。例如:專案資源不足,遇到瓶頸,解釋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

有需要進行的事情時,可用以分析。撰寫技術類型的文章,就很適合先使用心智圖。

以這篇文章為例,在撰寫之前先以心智圖繪製草稿大綱,然後經過一些考量修正,先修改心智圖大綱到自己滿意的程度,在開始撰寫內文。
這篇文章的最終心智圖草稿,和第一張圖有些不同

各類流程,事物的互動,也是很適合使用心智圖分析。以旅遊為例,如果你沒有精美的行程設計,使用簡單的線上心智圖工具來繪製旅遊計畫,是方便又好用的方式。
以線上工具繪製的東京旅遊計畫




3.  任何超過3分鐘的技術問題討論:


程式設計師,專業白領階級員工常常會有「技術討論」。而技術討論光用嘴巴講效果很差。一圖勝千言,簡單的流程圖,循序圖,物件圖,永遠勝過長篇大論。

UML需要比較長的學習與練習,而心智圖卻很簡單。特別是用於觀念討論,大方向的設計(註1),



app使用者登入討論大綱
以mobile APP為例,在討論技術上,也許有程式設計師,在討論之前,先花上幾天搞個極為細緻的流程圖(例如這個),但很多時候只需要只需要三分鐘,在白板畫個圖就搞定。以右圖而言,顯示這個APP在使用這登入的討論大綱


簡單的東西,通常可以運作得更優雅良久。心智圖並非萬能,它僅只是簡單。掌握心智圖的簡潔,快速,利用它來簡化,分析,記錄事務絕對可以讓職涯事倍功半。





註1: 資訊科技比較完整的分析圖形工具還是以UML比較適合

5/26/2016

問對問題,如履平地。問錯問題,萬劫不復!




在不到十歲的年紀,有一次流感重症去看醫生。那時候還沒有健保,醫生通常還是會跟家長講一下治療方式可能的價格。當然,如果打一針可以好的比較快的話,多花個幾百塊可能也是值得的。但是!小時候的我很害怕打針。也許恐懼的神情被醫生發現了,他就好意地問『有比較大筒的針跟比較小筒的針,看你要打哪一種?』小時候的我,毫不猶豫的當然回答『小的針。』。結果,最後護士是拿出「兩隻」小的針筒,左右兩邊各打一針。

這個慘痛的經驗,後來讓我學習到,要完整考慮「問題」,至少要從三個方向思考:


1.問題可能不能代表真正的問題


無論是一般工作進行,還是特定專案,通常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產生。有些可能是單純的疑問,例如「這個功能什麼時候可以完成?」。有些看起來比較複雜,例如「帳號如果被管理者停用,則正在登入使用中的session是否要立刻中斷?」

單純的問題,可能要考慮的更多。以「這個功能什麼時候可以完成?」為例。可以循用5 Whys 五個為什麼,來了解看似單純問題的真正本質,

例如:

「這功能完成的時間已經在系統有紀錄,為什麼要額外詢問?」--- 原詢問者回答:「只是想要知道有沒有意外」

「為什麼會想要知道有沒有意外?」 --- 原詢問者回答:「之前某高層詢問專案進度,我覺得這個功能因為比較複雜,不知道會不會有風險」

「為什麼高層會詢問專案進度?」 --- 原詢問者回答:「因為高層覺得專案預計完成時間太晚,想要用一些方式提早」

「為什麼會覺得預計完成時間太晚?想要哪種方式提早?」---原詢問者回答:「我也不知道,不要再問了!!」



2. 真正的問題很難找到


事實與真相就像船頭和船尾,首先會看到船頭,然後根據整個情況有多大多複雜,才會在最後看到船尾。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必須要先找到真正的問題。

在許多軟體專案中,經常會有專案管理者以「人力不足」作為問題並試圖解決。但是,這個問題在絕大部份的軟體專案中,根本不真正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也許是:

(a) 許多專案成員另有其他任務,導致投入專案的時間太少

(b) 專案需求不明朗,時常增刪變更,導致時間浪費

(c) 「人才」不足,而非「人力」不足,像是:
       (C-1) 專案管理者沒有看透技術關鍵的能力
       (C-2) 專案成員訓練不夠
       (C-3) ...其他...

而每一個問題, 背後又隱藏其他的問題。絕大部份的專案中,問題看似很多,但最重要的可能只有幾個。

專案經理的重要任務在於:決定真正重要的問題(忽略不重要的問題),並且優先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3. 真正的問題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必須要先找到真正的問題。

一旦找到真正的問題,等於已經產生一半的答案。不過,另一半的答案可能也不見得很簡單。

假設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專案需求不明朗,時常增刪變更」,答案的選擇可能有:

(a) 採取Scrum開發模式,確保每個Sprint的需求不會再改變,讓真正的專案擁有者能參與每階段的決定

(b) 暫停所有開發活動,在沒有完成細部設計與需求規格書之前,先不開始開發

(c) 再花時間去找到為什麼專案需求不明朗的背後原因,






最終,每一個成員,需要為自己找到最適切的真正答案。
隨波逐流,最終只能忍受左右兩邊各一針的結果。





12/22/2015

解決專案困境的三步驟(軟體主管的31堂課)





一個完美被執行的專案幾乎不存在,特別是越是有潛在價值的專案,通常會伴隨一定的風險,因此很難不遇到問題與困難。

有經驗的專案管理者,可以在問題發生之前先行規劃解決,這和專案一開始的結構設定有很大的關係。然而就像扁鵲的父兄的故事一樣,能在問題出現之前防範未然者,讓專案順利執行,這樣的人在台灣的環境,似乎難以被定義其價值,即便有也難以被發現。

總之,有價值的專案,無論如何,難題總是會在某時候出現。

在接案公司中,最常出現的可能是時程,需求過度擴張,等等常見問題。例如:協助政府建立某APP用以查詢政府


透過以下三個務實的步驟,協助解決問題

在這裡假設問題已經發生,必且這個問題不在專案進行的時候的風險規劃之內。

這些步驟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簡單到需要特別說明嗎?不過,實務上遇到專案困難時,由於時間的壓力以及人類固有的習慣,能保持平靜看待困難是不太容易的。因此,透過簡單的步驟。

某些人常會對於既定的步驟有些許誤解,認為規劃好的步驟可能會失去彈性,減低創造力。但如果掌握真正的精神,結果會正好相反。



(1) 第一:了解事實



大概不少人會認為這是一句廢話。不過,在遇到真正困難的時候,困難的本身通常會隱藏事實。


舉例來說,看似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資源缺乏。以軟體專案來說,就是沒足夠的人力,或足夠的時間來做事情。

但是,絕大部份的人力不足,其根本原因都不是人力不足。

根本的因素可能是:現有的人沒有執行這方面專案的經驗;負責的專案經理能力不足,無法有效協調人力;現有的人員無心執行任務;規格不明確,而導致執行方向不正確,因而使專案到中後期看似沒有足夠的人力或時間完成...等等,諸如此類,才是真正的事實。

人力不足,沒有時間,只是表象。

專案負責人(可能是專案經理),必須要先找出事實。

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如果有表象是「沒有人手」,「沒有時間」,「規劃的進度常常延誤」,專案負責人幾乎99%可以斷定背後必有其他原因。


了解並且面對事實是務實的第一步驟。缺乏這個步驟,任何其他的解決方法都沒有意義。





(2) 第二:模擬不同的解決方案



通常界定真正的事實之後,解決方式大概就隨即而出。然而,既然是困難的問題,就應該想出一個以上的解決方案,然後模擬可能的後果。

這裡強調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因為既然是困難的問題,表示一定在有限的時間以及資源之內,無法簡單的解決。換言之,任何可能的解決方案都可以會犧牲某些東西。因此「模擬」就有必要性。

最簡單的模擬是拿一枝鉛筆一張紙,描述接下來會做的解決方案跟可能結果的流程圖。

舉一個最常遇到的例子:時間不夠,而時間不夠的主要因素已經界定為專案進行過程,常常有需求的改變,但是專案期限卻沒有改變。

假設,可採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Plan-A:開始軟性或者硬性延長工作時間。

Plan-B:與專案業主坦承需求改變已經造成專案延誤,用Scrum的方式讓專案繼續推進到期限,但在此之間,專案完成的定義也會被改變。

Plan-C:與專案業主談判,取得延期或者需求限制。

Plan-D:...(還有其他很多)

這些解決方式也許彼此是有相關的,例如B與C,其實都需要和專案擁有者(就是出資的人)協商。


模擬Plan-A:

拿出紙筆,寫下所有已知的資訊或事實:

* 目前為止團隊每週的產出
* 目前為止需求的改變數量,和造成的延誤時間,假設延誤10天
* 規劃需要加班時間總數:假設延誤10工作天,目前到期限仍有4週,等於是每週需要額外20小時工作
* 加班之後可能能夠多做的哪些功能
* 加班的總長度,這個例子是連續4週
* 過去加班的耗損率:每週超過10小時的額外工作時間,會讓人請病假的機率
* 長時間加班之後人才的保留率:每週超過10小時的額外工時
* 加班的這段時間,還是會有需求改變。
* ...等等...

將這些已知資訊,不過心裡知道與否,還是盡可能寫在一張紙上,在腦中想像這些資訊「拼湊」起來之後,對於目前專案,有沒有可能使用這個方法解決,而這個方式,其副作用是不是過大。


模擬Plan-C:


拿出紙筆,寫下所有已知的資訊或事實:
目前為止團隊每週的產出
* 目前為止需求的改變數量,和造成的延誤時間,假設延誤10天
* 專案業主對專案的瞭解程度
* 專案期限往後延,對於業主的損失
* 專案業主的協調能力
* ...等等...

將這些已知資訊,不過心裡知道與否,還是盡可能寫在一張紙上,在腦中想像這些資訊「拼湊」起來之後,模擬與業主溝通時的可能對話,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


選擇:

將模擬的過程,用心智圖(Mindmap)或其他圖形化方式,寫在同一張紙上。這麼做是為了盡可能排除個人主觀意見,將自己的思緒,用鳥瞰的方式呈現給自己。

模擬數個方案之後,最重要的是選擇一個自己認為相對最佳的方案。


(3) 第三:執行解決方案


如果前兩個步驟,已經竭盡所能。那麼,第三個步驟就變得很簡單:根據第二的步驟模擬之後的決定,執行解決方案。

然而,既然是困境,就不應該預期解決方案一切順利。如何克服困難去執行,就看專案經理的智慧與能力。

執行解決方式同樣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過內容絕大部份取決於每個不同專案的特定現況,因此不會有放諸四海通用的銀色子彈。

但是,由於專案困境常有相似性,因此尋求有經驗的朋友或顧問的建議,倒是一個永遠不會吃虧的選項。






沈思:為什麼有價值的專案總是會遇到困難?
參考->解決軟體專案困境的最爛方式


12/03/2015

如何充實自己:三個自我學習的快速方法



資訊科技進展不只迅速,它順帶擴大自我學習的可能性。大部份的人只要能夠上網,就可以取得各種即時的訊息與知識。換言之,很多人都認為,資訊科技領域沒有什麼東西是學不會。

但是,沒有人一開始什麼都會。即便資訊工具改善過去知識的取得的不平等,但是自己要有意願和方式去學,這件事是沒辦法由技術來改善。


而為了充實自己而學習是沒有最好的方式。然而,多參考別人的方式,建立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是簡單並且直覺的選擇。

學習的目標,以及打算達到的廣度深度各有不同。如果只是很淺的了解個大概,只要用google搜尋,看看wiki大概就可以了。不過這樣的學習非常的片段,並且沒有組織。如果想要建立足夠的深度,這樣的方式獲取的知識過於片段,難以累積。(參考->片段知識的危害)


提供三種務實的方式,這三種方式的目標,廣度,深度,所需要的時間各有不同:


(1) 方式一:圖書館堆書



做法很簡單。只要你有想要充實並且學習的主題。無論是組織行為,還是憂鬱症;無論是個人領導力,還是專案管理。只要是社會科學,企管相關,科普等目標都蠻適合。

在這裏,假設你想要學習並盡可能瞭解"精實創業"。

首先帶著筆和紙,最好先不要帶手機或電腦,去附近的大學圖書館,或者比較大型的圖書館,例如新北市書館,台北市圖書館。

在圖書館的公用電腦,查詢"精實創業"以及相關字詞"創業"/"精實",記下列出來的書本期刊,當然最好連同英文書也查一下。列出這類型的書籍在哪一樓哪一櫃,直接到書櫃上把所有相關書籍全部搬到座位上堆成一堆。通常相關書籍都會集中在同一櫃,所以搬動起來應該很方便。

接下來,拿起筆和紙,打開第一本書。抄下書名,作者,出版日。簡單瀏覽一下目錄以及推薦簡介,看完目錄之後,把你認為重要章節名稱,手抄在那張紙中。再打開第二本書,重複剛才的動作。如果有20本書,大概只需要花一小時就有完整清單。

然後,仔細看一下清單,排列組合並且思考一下,哪三本書,所可能涵蓋的範圍最廣,時間最新。快速地將這三本書的目錄再度瀏覽一次,選一本先看完。然後休息一下再看另外兩本。這樣大概需要花兩小時,就可以對這"精實創業"有足夠的粗淺了解。

最後,記得先休息一下。休息完之後,在腦中思考這三個小時裡面學到什麼。憑藉這三小時的記憶,在腦中描繪「精實創業」的概念與自己認為重要,或者奇怪,或者有疑惑,或者有爭議,或者和其他領域連接的地方:這些地方稱為轉折點。回到那張有目錄的紙上,找出某些書上有解釋你認為重要的轉折點,閱讀並且理解這些轉折點。如果有20本書,起碼可以找到3本以上有這類型的地方。最後這個階段,能夠建立從別人身上了解的知識批判性,不過也最花時間,可能起碼要3小時以上。

因此,花上六小時,你就可以曾原本不了解精實創業,變得比大部份的人都了解,肯定比只在google搜尋,看看wiki的人瞭解更多。不過,請注意這只是充實知識了解而已,真正的精實創業就像打籃球一樣,是沒辦法光用看的方式是不可能實踐。

這個方式,我本來以為是自創的,但是後來發現有很多人都用類似的方式,只是做法各略不同。果然太陽底下真沒有新鮮事。

關於大量閱讀,可以參考這篇:大量閱讀的三個步驟

(2) 方式二:心智圖表徵


在已經有某些知識的背景上,試圖瞭解新的方向,或者找到自己缺乏的方向上,mindmap (心智圖)還蠻適合。他也很適合探索自己未知的事情,或者強化個人思慮的周密性。

在這裏,假設你想要學習並盡可能瞭解"軟體專案管理"。並且也認為自己想要擴張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首先,拿一張紙(最好比A4大)一支筆,把主題寫在中間。將心裡認為可能的最重要項目連結起來。例如下圖:



把自己沒有經驗的,缺乏的地方做一些記號。通常我會使用問號?。接下來專心的根據自己缺乏的地方,尋找相關資料。重點在於,有組織的擴張知識,比片段搜尋來得有意義。

順帶一提,心智圖用法很多,"充實自己"只是其中一種。心智圖 (mindmap)不是什麼新科技,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各式介紹文章,例如這裡,以及這裡。雖然介紹的範例與文章很多,但實務上,心智圖還是完全依賴人的過往經驗和創意連結。 


(3) 方法三:教學相長


這特別適用於資訊科技類型,例如程式語言,系統平台,或者任何技術。基本上,會先用其他方式(上網看書,練習實作等等)累積自認為足夠的知識與能力。接下來,想快速增加深度。或者充實自己想像不到的方向。教學相長是一個好方式。

就近找朋友或者同事,用你認為最精闢的方式,把技術和務實做法分享出去。光是在準備「教材」的過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觀念或者哪些方面不足,從準備教材的過程,就已經開始自我充實。

而最重要的是,取得聽眾的意見和問題。因為,他們可能會問出你想像不到的問題,讓你看到想像不到的視野。

實務上有幾個主動教學方式可以參考:



* 在大組織裡的主動分享

如果你是一個大企業裡面的員工,就自願性的訂一個會議室,訂一個主題,邀請一些相關的人來聽你分享某個技術。這樣的行為很簡單,而主管通常也很鼓勵主動進行。如果信心不足,可以訂一個極簡短的主題,這可以確保想來聽的人不會覺得浪費時間,也可以讓你精深的準備一個項目,提升自己的信心。



* 參加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並且把自己的知識在研討會上分享比想像中的容易很多。當然如果你要參加的研討會是類似IEEE的學術性質研討會,那你得花時間寫論文,而且不見得會被取用。不過,一開始先找lightning talk就很簡單,雖然只有幾分鐘,但是可以很快地獲取聽眾的真實回饋。



* blog/youtube教學影片:

近年來的分享知識方式。它無法立刻獲得聽眾回饋,但重點在於製作影片,或者撰寫blog文章之後,自己在試著重新閱覽一次,通常就可以找到許多漏掉的細節,或者過於瑣碎無用的地方,或者找到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

* 找到具體達成的目標:

例如:考取「低成本」證照,以Scrum為例可以參考這篇





其他相關文章:
   * 如何在工作中成長
   * 換工作的面試-軟體工程師如何展現價值
   * 自我學習的三個參考方向
    * Team Leader提升能力的三個方向
  *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大量閱讀的三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