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新聞或社群上總會出現一些與生活有關的熱門話題,例如「房子買不起」或「生活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在政府公布基本工資或平均薪資的時候,這類討論就會再次被提出。
<PODCAST在這裡>我想介紹幾本和這主題有關的書,分別是:《貧窮的本質》、《窮忙:美國夢的代價》、《窮人的經濟學》,以及《誰製造了貧窮》。
這四本書都在探討社會問題,我不特別介紹作者或出版社,因為很容易查到。我想分享的是這幾本書的共同結構、他們討論的問題,以及我從中得到的想法。
簡單說,這四本書都在描述所謂「窮人」的狀況。
如果照政府的定義,貧窮有一條線:依家庭人數計算平均收入與資產,低於這條線就屬於「貧窮」。但這幾本書指出,貧窮的定義其實比這複雜得多。
我認為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種是「活不下去的人」...他們的收入無法溫飽,完全依賴政府或他人幫助。
以台北市為例,家庭月均收入若低於 20,460 元,就屬於活不下去的貧窮線;新北市或台中約是 18,282 元。低於這個數字,政府會提供補助。
美國、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國也都有類似的標準。
美國的「活不下去線」約為年收入 15,000 美元(折合台幣月薪約 39,120 元)。
第二種是「活得很勉強的人」。他們收入略高於貧窮線,但生活仍被錢綁住,怎麼省都存不到錢。各國標準不同,但普遍以「中位數收入的 60%」為界。這條線以下的人,雖然不會餓死,卻常常比活不下去的人更痛苦,因為政府補助少、壓力卻大。
以台灣來看,活不下去的人約佔人口 1.5%,活得勉強的約 13%。
美國是 1.5% 與 17%;日本是 1.5% 與 15%;新加坡是 3% 與 12%。印度、印尼、菲律賓則更嚴重。
這幾本書都在探討「貧窮是如何產生的」,但也都有共同的缺點: 沒有提出具體解法。
大多只呼籲政府該努力改善,但結構性問題往往難以解決。不同國家問題來源不同:美國是教育,印度是社會階級,其他可能是文化或政治經濟。這些都是「結構性貧窮」。
這四本書清楚說明了問題來源,卻無法提供可行解法。
不過也有學者嘗試從更宏觀角度切入,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未來》、《古拉格群島》與《通往奴役之路》。這些書探討為何在集權或共產體制下,貧窮問題往往更嚴重。
這些書的結論是:
資本主義加上自由民主的制度並不是完美的制度,但相較之下,它仍是目前人類社會中「相對較好」的選擇。共產或極權體系的國家,貧窮線下的人不會減少,只會倍增。
如果你是處於「活不下去」或「活得很勉強」的階段,不要把問題歸咎自己。因為,這是結構性問題,不是個人造成的。
但是遺憾的是,想解決它,不能靠結構改革,而是從「個體」出發,也就是,這問題不是你造成,但你得以個人的角度解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革命、抗爭或政治運動都難以根本改變結構,除非你是像甘地那樣的歷史人物。但個人有機會透過努力,跳脫貧窮。
具體方向有三個:
-
教育——自我學習,不一定要念研究所,而是利用現有資源學知識。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和網路,比過去容易得多。
-
紀律——養成理財與生活自律,設定具體目標並執行。
-
技能與資源——培養可市場化技能,善用政府與社會提供的資源。
例如《富爸爸窮爸爸》提到「讓錢為你工作」,雖然對最貧窮者幫助有限,但對「活得勉強」的人是可行的。
再如《稀缺》這本書,提供了減少決策壓力、定期定額、設定小目標等方法。
另一部《人力資本理論》則強調「讓自己有價值」。即使是普通勞工,只要肯學習與實踐,也能提高生活層次。
而《刻意練習》則說明任何人都能透過持續學習,讓技能變得可銷售,進而從「活得勉強」跨向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的定義,大約是收入中位數上下 15%。以台灣為例,中位數約 42,000 元。達到這水準,你就有餘裕儲蓄、投資與選擇。
最後,抱怨制度無妨,但真正能改變生活的,是「行動半徑」:也就是你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人際圈中,能實際做出的改變。
結構性問題或許永遠存在,但個人仍有可能靠行動跳脫。
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現實與技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