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跨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跨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17/2017

如何學好工作英文 - 極簡計畫書



在台灣職場上,英文能力是工作能力重要的一環。英文能力不好,並非職業生涯就會失敗,也不是就不能賺很多錢,只是會「受到各種限制」。有正確足夠的英語文能力,會讓職業生涯有「更多選擇」。

除了在自己的職位上,有需要以英文讀寫和對跨國組織的溝通之外。還有兩件極為重要的
其是:

(I) 擴大其他知識學習的能力。當你可以順暢地閱讀聽取英文資訊時,你路上的知識來源,就遠比只會中文多了數倍。

(II) 擴大資源取得的範圍。當你可以流暢的使用英文,就可以把想做的事情,透過網際網路外包給其他國家。


就和其他計劃一樣,執行力永遠比計畫詳盡來得重要。而執行力是透過「限定時間」的「分階段」採用「正確方式」達成。


如果你目前還沒有自己的方法,或者,曾經試過自己的方法只是不太成功。那麼請考慮這個極簡一頁計畫書。

到此下載計畫書

這個計畫乃是參考(註1)的做法,與實務驗證改善而來。此極簡計畫適用於TOEIC 695分以下的上班族。


「如何學好工作英文 - 極簡計畫書」的使用步驟如下:

(1) 找到原因,定義目標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是「坦白原因,定義目標」

每個人真正想學好工作英文的原因都不同。而真正的原因才是讓個人努力的動力。

找到自己想學好工作英文的真正原因。可以用消滅法,判斷這個原因是不是最重要原因。在計畫書中,將最重要原因填在80%欄,次要和第三原因填在16%欄與4%欄。將80%欄遮起來,想像一下,當這個原因消失之後,自己是否就不想精進工作英文了。如果這個原因消失,但是自己還是很想精進工作英文,表示不是真正原因,或者描述的不正確。

請填寫找到真正原因填寫於左上角。

目標是在未來一段時間(14週)預計取得的成長。

極簡計畫有兩個既定目標:

(a) TOEIC 800以上 
(b) 能以英文簡報10分鐘關於現在的工作進展 

另外,可以去掉目標(b),也可以自己制定目標(c)。但是,沒有特別原因的話,必須要留著TOEIC 800的目標。

在右下角的目標準備,就是為了確保自己已經報名TOEIC


(2) 學習材料準備


極簡計畫學習教材都是不用錢,而且對工作英文來說效果很好!

「起床後15分鐘」的教材是BBC網站,需要電腦或者手機才能使用。

「空閒的10分鐘」教材是一本英文書。


(a) 聽/說教材


聽和說請用BBC網站教材。這些課程都是以影音方式大約3-7分鐘。
請先設定好書籤於瀏覽器中,或者用手機也可以。實際學習方式請看: (3) 執行 


BBC英文學習課程:有用!簡單!又不花錢!

BBC English You Need
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english/course/english-you-need

BBC English At Work
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english/features/english-at-work


(b) 空閒時間的純閱讀:How to Read a book


建議直接列印出來。目標是看完第一,第二部分。約138頁,每天10分鐘閱讀一頁半左右。


(3) 時間分配


太長時間等於是挑戰自己的意志力,但是每天工作很累的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註2)。

這個計畫是以3個月(14週)為目標時間,每週6天,每天僅25分鐘。這25分鐘,分成早上起床後15分鐘,和空閒10分鐘。

早上起床後15分鐘


早上一起床,要花15分鐘學習英文。如果你平常是9點起床,就改成8:45,如果是8點起床,就改成7:45,如果是7:30起床,就改成7:15。無論如何,一定是起床後的第一段15分鐘是在學習英文。早點起床學英文,絕對比晚點睡學英文的效果強太多太多!

空閒的10分鐘


在每天空閒的時候:坐捷運,上廁所,上班休息時間等等,花10分鐘閱讀。強烈不建議在睡覺前閱讀。這10分鐘最好是連續的10分鐘。

實際作法請看(3)執行。

在計畫書中央有個6x14的表格。在表格上有開始日期,下方有結束日期。直接填好開始日期以及14週之後的結束日期。

時間耗費其實很少,所以要確切執行,其實不會是時間問題,也大概不會是意志力問題。恐怕只是「習慣」與「執行技巧」的問題。

14周之後,無論如何,時間到就結束,並且以實際方式檢討結果。

(3) 執行!


當極簡計畫準備完成,接下來當然就是執行極簡學習計畫。
計畫執行非常非常簡單,所花費時間也非常非常少。

執行是每天,或者說每星期至少六天,做三件事情:
(a) 早上起床學習15分鐘以上
(b) 空閒時間閱讀10分鐘以上
(c) 把計畫書上的進度表格塗黑,並且自我檢查是不是有按照計畫進行

(a) 首先是起早學習15分鐘


所要做的事情是到BBC網站上,在BBC English You Need或者BBC English At Work選擇一個課程來「聽」。只聽不看,有聽不懂的暫時不理會。BBC的課程很短,大約5分鐘而已,聽完之後,在看上面的英文說明,還有不懂再查字典。

經過3-4天,如果你認為太簡單,BBC也有進階教材:

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english/course/towards-advanced

但是對於簡單的教材必須熟悉到「輕而易舉的理解」,才能進展到進階教材。而坦白說,倘若你的TOEIC成績不到850分,進階教材可能不太適用。

(c) 其次是每天空閒閱讀10分鐘:


找空閒10分鐘閱讀
教材是How to read a book。閱讀方法是印出來,在每天空閒的時候:坐捷運,上廁所,上班休息時間...等等,任何空閒的10分鐘都行,連續10分鐘閱讀。強烈不建議在睡覺前閱讀。


閱讀方式是,直接看完,中間看不懂的字先圈起來,如果可以的話,猜測一下不懂的字的意思。讀完一個段落,約1.5頁,閉起眼睛回想一下這一頁的意思,然後,再去查字典。切勿背單字,應該去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

How to read a book是本經過設計的老教科書,用到的單字有限,其目的是在教學生「如何閱讀英文書」所以,當你看完這本書就可以一舉兩得,確保可以你的英文閱讀能力,真正往前進。

(d) 每天檢討:把計畫書上的進度表格塗黑,並且自我檢查是不是有按照計畫進行。

這個部分最重要的是,不要欺騙自己。請參考下一段(4)過程檢討。


(4) 過程檢討


極簡計畫書中央有個6x14的表格表格。每個格子代表一天,每天當你完成「早上起床15分鐘」和「空閒10分鐘」的學習之後,就可以把它塗黑。只完成一項就塗一半,都沒做就留空。

必須要把這個計畫放在每天都一定會看到的地方,例如辦公桌的某個小角落。表格上面只有開始日期跟結束日期,中間並沒有日期,但請不要趕進度,每天最多也塗黑一格!

如果有不預期的情況發生:例如連續兩天沒有按照進度進行。不要試著去彌補它!不要在某一天連續趕兩三天的進度,而是要找到一個方式,讓這不預期的事情,「以後」不要再發生。不彌補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本就「已經過去」,和彌補錯誤比較起來,在極簡計畫中,更重要的事不讓錯誤再發生!


(5) 計畫結束


極簡計畫的概念是,無論如何,結束時間一到,計畫就結束了。

這時候必須要知道和原定目標有多少差距,如果TOEIC考了815就表示達成,考了790就表示沒達成。如果可以輕鬆地用英文解釋現在的工作狀態,就表示達成了。

然而,因為是你自己自定的目標,其實在計畫結束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過去14週以來的成果,即便沒有達到目標,應該會有大幅進展。也不見得要對自己太嚴厲。

重點在於結束之後,可以再次啟動下一階段的工作英文學習計畫。把握原來的極簡計畫的關鍵:限制時間,清楚目標,過程執行,檢討結果,並且不要花太多時間,當然就可以讓自己的下一次計畫效果更好。

到此下載計畫書


問題與解答:


Q1:可否修改計畫書?


Ans:極小幅度更動當然可以,例如把14週變成12週或者15週,把每天25分鐘改成30分鐘。但強烈不建議進行大幅更動。因為此計畫是經過設計與驗證,對絕大部分上班族是最能在耗費最短達到最大的工作英文進步。

Q2:我沒辦法早起學英文。


Ans:無論你現在做的是什麼樣的艱難工作,早起15分鐘通常是可接受的範圍。如果你沒辦法早起學英文,大概就表示你不太想或者不需要精進工作英文。

Q3:這計畫對我來說太簡單?


Ans:此計劃是用於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開始工作2-3年的上班族。如果你英文已經很好了(例如,TOEIC已經850分以上)當然就不適用此計畫。

Q4:此計畫對我來說太難?


Ans:如果你已經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然而仍然覺得很難使用英文聽說讀寫,這計畫可能是有點難,但絕對不是做不到,只看你有沒有決心而已。

Q5:為什麼一定要去考TOEIC?


Ans:TOEIC是目前為止,比較有公信力的商用英文測驗,它並不困難,很適合「不準備」的情況下完全按照實力去應考。當然應考前還是要看一下題型,考試方式,跟考試用具。




參考:

* 註1:在義務教育的語言學習,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沒效率而且也不實用,不僅只是台灣而已,而是放眼世界皆然。有本書可以參考一下: Fluent in 3 Months。這本書有中文版。

* 註2:意志力的研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請參考這裡




12/15/2015

資訊科技學生畢業後只想當SA/PM (三個創意作法)



很多畢業生,資訊相關系所,擺明就不想要寫程式,但是卻又想要加入資訊科技產業。老實說如果是做行銷(Marketing) ,業務(Sales),或者支援類型工作(admin, finance)倒是也無不可。

只是很多資訊科技學生,似乎想要當SA(系統分析師)或者PM(專案經理),也許只是覺得名字好聽,或者認為:既然是資管學生應該做點管理工作也不為過。

這種想法其實很危險,也不可靠。

系統分析師(SA, System Analyst)扮演的角色在各公司都很不同,有些很像是業務助理,有些是專案經理的小跟班,有些是扮演IT對外採購的角色,不一而足,單看是去哪個公司。

而專案經理(PM, Project Manager)情況可能稍微好一點,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某一個或者一些專案的進行。20年前PMP證照流行的時候,專案管理本身被視為一門複雜的學問,當然在軟體或者新創網路科技產業,PMP那套不太可行,Agile/Scrum/XP 等等方法論興起,讓PM多少都不太可能單純只做管理。

不管如何,缺乏實務經驗(指的是起碼3-4年努力寫程式的經驗)就去做SA/PM等同於是碰運氣,就算花大錢去取得PMP證照以及其他相關證照,也沒什麼用。這就像是從來沒打過籃球的人,想要當NBA籃球教練一樣幾乎不可能。

雖然很不贊成這樣的事情,但與其碰運氣,不如提供實務作法






(1) 創意一:讓自己真實變成SA/PM (要花一點錢)。


在學校的專案課程中,讓自己變成PM然後讓某同學變成主Co*(註一) 是絕對沒有用的。任何有經驗的主管,一定看得出來你只是負責動動嘴巴,補補文件。

你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例如100美金,然後想一個app的好主意,到outsourcing網站,像是upwork.com,雇用一些印度,巴基斯坦工程師,實際上幫你寫程式,這時候你100%是PM,你控制了整個專案的進行,負責製作需求與控制工程師進度。更好的是,這還是個跨國專案。

不過,實際上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失敗率很高,特別是假如這次你第一次當PM - 這裏的PM同時兼具Project和Product。因此,對此創意方式要有正確的期待,也就是說事情的成敗並不是重點,而是在此過程經歷了什麼。這非常接近NBA例行賽開打之前的練習賽,練習賽獲勝固然可喜,但比勝利更重要的是團隊的磨合以及戰術的演練執行。

註一: 主co = 負責主要coding。這個名詞是最近幾年面試學到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這個專案課程,程式都是我寫,事情都是我做,其他人出嘴巴。




(2) 創意二:組織同學來做專案


等一下,前一段不是說在學校專案當PM然後某同學來主co是絕對沒用的嗎?為何這裡又說要組織同學來做某專案?

不一樣是,組織同學來進行非課堂的任務,遠比修課需要的專案來得困難,但是更實際。

第一種可能是,到市場上接專案本身到不是問題,因為一開始取得專案的目的,並不是獲得高額利潤,因此價格競爭是有可能的,畢竟你的目的是要取得成為SA/PM的事實,並不是真的要從專案獲利。

然而,業主可能也知道,這種情況下的專案可能不見得做的很好,因此價格競爭有時候也沒太大用處。

第二種可能是,自己找事情來進行。十幾年前BBS風起雲湧的時候,大部份架設BBS的人,都並非學校課程,也不是因為賺錢獲利,只是覺得好玩有趣。架設BBS讓當時的學生取得寶貴的UNIX(FreeBSD等)的營運經驗。如果想當PM,也可以自己找事情,組織同學來進行。不過通常這種情況需要是以技術強度來領導,因此遠比接專案困難。


(3) 創意三:尋求業界導師


由於linkedin和其他社交工具的發展,很容易可以找到業界資深的學長學姊。只要是在他們時間允許的範圍,很容易可以請求協助。當然,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互相幫忙,互蒙其利。當你在與不太熟悉的人聯繫上之後,可以用交換的方式,讓他們指導你,並且為你的成就背書。

舉例來說:你可以作為業界導師的私人虛擬助理*(註二)一段時間,幫他處理非機密的相關業務,例如,調查研究競爭對手產品,處理文件,處理linkedin或者其他socail media的日常文章,業務聯繫等等。而作為交換的是:他可以指導你實務專案上"他實際上做了什麼"。數個月後,你甚至還可以取得業界導師的背書以及推薦。

另一個做法是尋求成為學徒的機會。學徒制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學習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學徒制度非常有用。如果你是一個剛進學校的研究生,尋找指導老師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如果你是一個畢了業就想要當SA/PM的人,找到正確的業界導師,會讓你事半功倍。

我們會在未來的文章探索學徒制與軟體專案發展的關係。





* (註二):關於虛擬助理,請查Virtual Assistant



沈思 

如果本文對你沒幫助,還請與我們聯繫取得免費協助

1.  再次強調,在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最好是別真的想做SA/PM

2.  如果真的想做,那麼務必考慮這三種方式。

3.  當你想要什麼,執行的方式如果是「碰運氣」或者「期望別人給」永遠都是最糟糕的選項,想要什麼最好是先構思自己要怎麼取得。





11/05/2015

選擇跨國委外開發商的務實流程:三個要點





不管委外開發什麼東西,東西有多複雜,時間有多長,正確的選擇委外廠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會使用委外開發的目的一定涵蓋兩點:

(a) 讓組織專注在重要的事情,
(b)成本效益。換言之,選擇委外開發的廠商或個人,也至少要涵蓋這兩點。

而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委外還有另一點優勢:就是

(c)迫使你自己更瞭解自己在做的事情

因為你需要完整的把細節用文件簡要說明清楚。如果你自己沒辦法把事情說明清楚,那麼不用說無法委外,你可能根本無法有效率的創業。這樣的創業只會讓你日以繼夜的努力,卻事倍功半,就算成功也是運氣成份居多。

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要把握20/80法則,也就是用最省時間方式,確認最多關鍵成功因素。建議使用以下三個實際要點:

(1) 要點一:要確定理解規格


確認理解規格,很多人以為是外包商的責任,其實應該是業主的責任。因為業主不應該雇用一個不理解規格的人!換言之,業主要能在委外活動開始之前,確定外包商能理解規格。

這點聽起來很直覺簡單,簡單到就像大家都知道不能闖紅燈,上班不能遲到,開車不能喝酒,寫程式應該要有Unit Test一樣。可是實務上就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根據經驗,所有外包的失敗,有起碼75%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對規格的不理解。因此確定外包商理解規格才能外包是第一要務。

那要怎麼在還沒簽約前,確認外包商理解規格?

用電話/email問他:Do you understand the spec?然後他會回答:Yes。....這做法是100%完全沒用。

請他看完規格書之後,問他一下:Do you have any question。然後他會回答:No。...這做法一樣100%沒用。

另外,規格也要對QA稍作定義,倒是不需要洋洋灑灑列出421的test case,只要簡要的把最重要的幾個使用者行為定義清楚即可。

最簡單的作法是用過濾刪選。實務作法如下:

1. 篩選掉不認真看文件的。


首先在發標之前,先把規格簡單的描述一下。然後在文件的中後段,穿插一句話:If you see this, please add the secret code "Bravo" in your proposal。這個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刪掉,連看都不看就想要來投標的人。因為透過網站來投標的成本很低,所以有很大的機會亂槍打鳥。要投標的人,一定會提供proposal,而實務經驗來說10個來投標的,竟然只有5個有真的看文件,並且把Bravo這個字眼放在proposal的第一行。

換言之!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篩選掉一半根本沒認真看文件的人。沒認真看基本說明的人,可能壓根錯估時間跟成本,萬一選到這樣的外包商,最後吃虧的一定是業主。


2. 篩選掉無法回答三個技術問題的。


準備三個簡單但是重要的問題,讓外包商回答。舉例如下:

(a) Did you use dynamodb (aws) if you did, let me know why you use it.

(b) Please simply describe how to let android app use fb login.

(c) what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on our specification?


依照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業主很快可以判斷,剩下來個5個之中,哪些對於要做的事情比較有信心,哪些是完全沒信心。


3. 篩選掉估計時間不合理的。


前兩個問題都通過之後,就請剩下來的人估計時間。這時候估計的時間,請他要給完成的時間點,而非要花多少天完成。外包商花多久時間,多少人力完成,其實業主不會需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然而,業主需要知道,幾月幾號幾點,會取得什麼樣的東西。

如果完成的時間本來就預期很長 - 所謂很長是指超過2週。就應該請外包商分里程碑(milestone)分階段產出,分階段驗收完成。時間估計不合理的長或者不合理的短都會有問題。但是,在這個階段倒是可以多花幾分鐘,了解問題在哪?例如也許是他剛剛好這禮拜要畢業,準備畢業考試之類的?有些時間的延宕是可以接受,但是一定要知道原因。


以上三個篩選步驟都很簡單,任何複雜的專案,都只需要花15-20分鐘就可以完成上面三件事情。但是這三步驟絕對會讓你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另外強調一下。規格不在於細節,所以鉅細彌遺地250頁規格書一定也沒用。不如一個兩頁的精要版。


(2) 要點二:要確定目標


讓外包商理解目標,以及確定外包商理解目標,也是業主的責任。

所謂的目標是指,根據規格完成的東西的真正意義。例如,規格書上詳述要完成一個android APP,並且可以用fb login,並且可以記錄帳款...等等內容。但是,所謂真正目標可能是:必須要在某月某日之前,讓具有某些功能的APP上線,並且可供使用者免費下載。這目標的確和規格書一樣,但通常規格書沒辦法表達優先順序,以及真正的完成,以此例子來說真正的完成是要放到google play上線通過。

當選定外包商之後,一定要花20分鐘,以電話或者視訊溝通這次外包的真正目的,而規格書是達到真正目的的最大參考,可是規格書本身不是目的。這點一定要說明清楚。

(3) 要點三:要有plan-B


選擇委外開發,通常不會是把核心項目委外開發。因此,理論上外包失敗應該不會有滅絕性的結果。

所謂的Plan-B就是要有外包失敗的計畫。Plan-B類似危機管理(Risk Management)不過遠比危機管理簡單,它只需要知道:外包失敗的結果,以及如何因應。


1.  定義何謂失敗:


首先一定訂清楚定義何謂失敗,每次外包行為只有失敗跟成功兩種,沒有中間的。模糊不清的選項只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以前述APP開發為例,所謂成功指的就是在某月某日之前,具有某功能的APP上線,並且通過所有定義好的當初簡要的QA測試。所謂失敗指的就是不滿足成功的所有條件。換言之,失敗不見得我們就不付給外包商費用,有可能外包商分階段完成,但最後完成的日期比預期晚,那仍然是失敗。


2. 失敗如何因應:


一但確定失敗,就一定要用預設因應方式。以前述例子來說,因應方式可能有很多種。

例如,雖然功能都可完成,QA測試也沒問題,可是已經確定無法準時上線。所以因應方式就是把計畫往後推延N天。然而,這個N天必須要是事先定義好。不能是當失敗發生才定義。原因在於,唯有事先定義好的失敗處理,才不會讓其他事情跟著失敗,如同骨牌一樣,一路倒個沒完,那就等於是把核心關鍵任務外包。因為延宕N天是事先定義好,換言之,其他事項早就已經把N天計算進去,因而這個N天就變成無關緊要。

然而,如果不是時間,而是外包商倒閉,或者壓根就消失,當然就要啟動重新委外行動。一樣會延宕N天。這N天,一樣也是必須事先定義好。

換言之,失敗因應其實都和時間有關係。當然和外包成本也有關係,只是通常這樣的外包最後真正付出金錢損失通常不大,因為現行的外包平台大部份的情況下,都會保障業主不會付出冤枉錢。反倒時間與精神損失才是重點。


這三個要點,無論專案有多麼大,有多複雜,都可以在1.5個小時之內完成。根據我們過去N次規模不同的外包經驗來說,採用簡單的三要點作法,讓我們自己將外包成功率從30%提高到90%。







11/02/2015

德國柏林的創業環境-三個觀察




在台灣看2015年相關的國際新聞,會發現德國一直都是某些事件的主角。從希臘債務問題,到中東難民大舉前往德國,再到前陣子VW發生造假事件。然而,眾多新聞之中,其實悄悄然一直有件事情,在過去5年中慢慢發酵。

那就是柏林的年輕化以及歡迎各國(嚴格上來說應該是歐盟各國)年輕人加入柏林創業。


在跨國合作的經驗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不一樣。如果有人概括性的說,某個國家的人都怎樣怎樣,那幾乎都是某種類型的偏見。通常認識一兩個某個國家的人,就會把這一兩個人的個性行為,當做該國的代表人物。偏誤率實在很高。

我認識並且有私交的德國人做事很務實認真精細,當我去德國政府網站查詢創業相關資訊時。實在很佩服該網站務實的精神。這個半官方網站是德國工商總會(IHK),類似台灣經濟部底下的半官方機構。在他的網站上,你很快能找到重點,

例如你可以下載這篇(Starting a Business in Berlin) 來看看要怎麼在柏林創業。這篇雖然說是A Beginner's Guide,但是其實重點都有講到,而且幾乎沒有廢話,也幾乎沒有官腔官調。順道抱怨一下,以前台灣某些政府網站以及公開資訊,實在都很官腔官調,感覺上是要建立一個門檻,讓老百姓越不了解越好。

這裡建議,只要是想創業的,最好把這份文件詳細閱讀一下。它一開始先希望你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為什麼而創業。並且實務的建議你,哪些創業類型適合你,甚至也會警告你,哪些創業的原因很難成功(像是如果是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而想要創業)。

接下來不能免俗的要說明哪些註冊公司的方式適合(例如合夥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但是在法規的說明上,講的清晰易懂,在註冊公司的種類上,甚至會說這個種類是最多人選的,或者是最少人選的。然後,它就開始說明,如何計畫自己的生意,從business model到Elevator Pitch都有。最後還列了在德國完整的相關資源。

重點在於,它把創業的從頭到尾描繪清楚。讓讀者有概括性的認知。這的確是我看過最清晰易懂的政府文件。更重要的是,它是英文版,不是德文版。

三個觀察:

(1) 相較於英國美國還是稍微保守一點


在不前往英國的情況下,台灣人絕對可以去英國註冊一個公司並且開始營業。如果是經營資訊產業,例如經營一些手機APP,那麼甚至可以永遠不去英國。

美國資訊產業對於創新有極大的樂觀性。對於招募資金甚至極為寬鬆。

相較之下,德國還是略顯保守。原則上要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需要25000歐元的門檻(這個門檻跟台灣差不多)。無限公司容易成立,但失敗了要賠身家,大概很少人想這麼做。因而相較於英國美國,其法規略偏保守。

另一方面,對於哪些人可以來經營企業也較英美保守。

在英國基本上,只要能證明存在感,大概就可以開公司。美國也是,但是如果人住在英國美國當然需要工作證(綠卡)或某種簽證(工作簽)。但如果不住在當地,英國是可以註冊公司並且營運的。

然而在德國,不管有沒有住在當地,你必須要是(a)德國人,或者,(b)歐盟某國家的人,或者(c)有商務協定關係的國家,目前是美國,加拿大,瑞士。這三種條件下的人,才能在德國創業。如果不是以上三種,必須要先到德國大使館取得特別的簽證才行。但就目前歐盟28個成員國,加上美加以及鄰近的瑞士,應該也足敷柏林成為夠國際化的都市。


(2) 相對便宜的環境聚集了人才



在歐洲主要150個主要都市中,柏林的物價是排名(2015年)很後面。單指所謂西歐先進國家而言,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比他還便宜。

當然相對便宜,而且容易發展的環境,很快吸引各國的人才。事情總是有正反兩面。已經開始有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環境不見得是成功的:可以參考這篇 (作者甚至抱怨柏林沒人在講德文)

當一個環境聚集許多遠道而來的人的時候,幾乎一定會發生各類衝突,然而良好的衝突也是創意發生的所在。不同的人也因而在具有刺激性的環境激勵與成長。


(3) 年輕的老都市


柏林這個名字有紀錄已經有七百年,而存在已經四五百年之久。然而由於之前東西德分裂,柏林花上近10年才真正完成整併基礎建設(例如地鐵)。透過基礎建設的重建,柏林成為一個嶄新的都市。

柏林相較於倫敦它的地理位置接近於歐洲中心點,無論是北歐中歐南歐東歐,與柏林的交通距離都差不多,在兩德合併之後,它很快速的再次轉變。

雖然在金融產業上,倫敦仍然是歐洲最大的都市,但是在文創,軟體,網路等等新產業上,柏林已經後來居上。簡單的搜尋"柏林 創新"就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資訊。




沉思:


* 再次強烈建議一定要拜讀一下這份官方文件(Starting a Business in Berlin)

* 沒時間看的可以與我們討論。

* 數年之前,有機會與一位玉山創投的德國人(Volker Heistermann)吃飯聊天,當然對他一個人能來台灣試圖建構創業環境是蠻佩服。如果有想要了解德國創投對於創業者的看法,倒是可以和他詢問一下。


* 在本文撰寫的時候,剛好看到中國買房團想要到德國柏林投資房地產。就德國對於房價物價的長期控制來說,也許一開始會有影響,但是大幅炒作的機率應該不大。





10/27/2015

委外(outsourcing)軟體開發的三個要點



委外開發outsourcing行之有年,它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分工方式。

然而,委外的軟體開發,卻是困難異常。即便是簡單的網站設計,不複雜的智慧手機程式(app),在缺乏正確的溝通認知情況下,還是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你的專案經理,或者是負責與外包商溝通的人,以下是你最少需要知道的要點。對於不了解的事情,有些時候可以用嘗試的方式學習經驗,但很多時候最好還是參考一下過來人的經驗。

這三個要點,是在已經透過正確的方法選到正確的廠商的前提下。如果還不知道怎麼選擇正確廠商,可參見這裡。


(1) 知道這次外包想要的結果是要什麼


作為專案負責人,你需要知道期待的外包的結果。

假設所有的軟體開發,都是外包商進行,那表示你必須期待外包商有負責管理整件事情

所謂的整件事情,是從設計,細部設計,定義管理的方法(例如Scrum, agile),程式碼版本管理(例如github),測試,檢查驗收。換言之,雖然你不負責整件事情,但是你卻要比外包商更了解,這整件事情要怎麼處理。這樣你才能有效控制外包結果。

當然如果外包的範圍很小,例如繪製android logo,那麼你只要確定外包廠商知道android logo有哪些尺寸與標準,約定好時間,就可以等著看結果。

如果外包的範圍中等,例如處理前端網頁javascript以及html部分,但是需要存取後端的API,而後端API是核心任務,因此是內部自行開發。那麼就要界定清楚範圍,你需要能完整提供API文件,不然至少要有API簡單的訓練課程,以及範例程式。由於開發活動必須有一致性,因此還得提供廠商版本控制系統的權限(例如gitbucket),另外還需要控制開發週期,以及哪些使用者功能(user story)需要先完成,哪些後完成。換言之,如果外包範圍是軟體開發的一部分,那有可能關鍵的結果在於某段程式的正確產出。

(2) 清楚說明規格


在台灣對規格書(spec)其實不那麼重視。尤其是所謂的系統整合商的IT專案。因為有太多情況,規格和最後實際的結果已經截然不同,而規格書很有可能是一邊開發,一邊才跟著寫。根本不切實際,最後都淪為最菜的SA所負責最無聊的工作。

清楚說明規格並不代表要有250頁這麼厚的規格書。而是要有在做重要的事情上,有不可否定的結果。舉例來說,google.com的搜尋畫面,其實也有很多功能,但是必有一個規格是:一個讓人輸入資訊的欄位,並且按下enter之後會直接進行搜尋。某些SA/PM在撰寫規格時會無窮盡的增列細節,例如欄位是要多寬,最多輸入多少字元,反斜線要不要處理,諸如此類。當然重要的規格細節要詳述,但是不能無止盡的窮數之。

對於規格書沒有基本認知的話,可以先參考這裏

已經有很多撰寫規格書的經驗,但自覺從來沒寫對的話,可以參考這裏。這個spec只有短短20頁,去頭去尾真正的spec可能只有17頁,他沒有很多細節,也沒有用很複雜的UML圖。而且spec徹底與實作方式無關。

(3) 確定對方理解什麼


這點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在現實,實在常常發生。那就是即便語言上沒有問題,在溝通認知上,還是有極大的差距。有些幫助有效會議的技巧,通常會提到,會議結束的時候,請最重要的幾個人,用很短的時間,簡單說明會議之後他要去做的事情。如果在一個常常進行無聊會議的組織裡面,可能會有很戲劇性,很荒謬的效果。(請參見"開會開到死")

對委外開發而言,很多時候不是面對面的會議,再加上語言的不同,更容易產生誤會。執行者(就是外包商負責人)必須要有創意的使用結構性合理的方式,來讓彼此理解工作內容。

首先,使用文件是最合理的。尤其是對跨國廠商而言。而文件的長短與格式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有沒有表達你要傳達的資訊。

更有甚者,文件常常有先後次序,你需要知道外包商到底有沒有看那份最重要的文件。

一個簡單的作法是:在最重要的文件(例如規格書Spec)的莫約3/4處,夾一段文字,說如果你看到這份文字,要立即email給某人,並且夾帶一段簡單的"口令",因為這可以證明他有認真看過,如果在X月X日前,沒有回覆給某人,你會假設他無法完成第一個milestone。

這個作法不管在第一次有沒有達到目的,接下來外包商自然就自動被訓練為,你的重要文件,他一定會看。

管理委外廠商有很多創意的作法。可惜的是,這些作法必須根據靠經驗和實際情況而改變與適應。很難光是用教學的方式就體會。





參考:

* 虛擬助理




10/24/2015

使用虛擬助理的三個要點



僱用兼職的國外虛擬助理(Virtual Assistant),可以大幅節省許多庶務時間。再往下看之前,請先參考關於這篇虛擬助理如何幫助創新公司

如果你對虛擬助理已有基本認識,想要開始利用虛擬助理節省你的時間,這裡有幾個要點請務必留意。畢竟金錢損失是小,浪費寶貴時間事大。



(1) 明確定義工作範圍


假如你打算把虛擬助理當秘書用,要請記得他不是5x8的工作小時,也無法幫你泡咖啡,影印東西。

你必須要明確的定義工作範圍,如果一開始你無法定義明確的工作範圍,可以先與虛擬助理討論先試著僱用10小時看看(大約40-80美金),而第一個小時就請他列出,他最能做的事情。在最下方的"沈思"有我的印度虛擬助理所列的事項。

當然如果採用虛擬助理公司,那該公司本身就有可以明確定義的工作範圍與事項。

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交代工作也要簡單,清楚。老實說,其實你越能簡單清楚的交代工作,表示你對自己或自己的公司情況越清楚。

一個不好的範例:Please do some study on how can I buy things from taobao。 - 如果你只email給助理這句話,然後他就埋頭開始工作,那麼可以100%肯定,絕對不會達到你要的結果。

這個任務有太多基本事情沒交代清楚:沒說明什麼時候要完成,沒說明要完成什麼(是一份投影片?還是找到一個help文件?)。沒說明可以花多少時間,請要記得助理是算時薪。

另外,即便基本事情交代清楚,如果他不知道什麼是taobao掏寶,他還是得先花一點時間研究一件其實你講1分鐘他就會了解的事情。

所以基本上至少要做到這樣:

Please do some study on how can I buy things from taobao。Instructions:
(a) The delivery should be a 3-4 page slides。
(b) should deliver before Oct/25 10am GMT+8
(c) estimation of utilised time should be 1 hour. If spend more than 1.5 hours just stop and send me whatever you have on hand
(d) taobao is a chinese online shop, pretty similar with amazon in US but for some political reason, it is not easy for a taiwanese to buy things on taobao. However, it is still possible. I want to simple know how.


(2) 慎選

虛擬助理種類大致分成:虛擬助理公司,個體戶兩種。要選擇虛擬助理,先要了解這者的差別。然後,在選擇區域。這在虛擬助理如何幫助創新公司都有詳細的說明。

然而,在還沒開始之前,沒人可以確定你找到一個好助理,所以試用是非常重要。大部份的公司都可以提供一小段試用期間(可能要付費,可能不用付費),然而個體戶大概就沒辦法,所以可以先與個體戶討論一個5-10小時的試用,不管5-10小時結果如何,你一定會付給他15-30美金,根據5-10小時之後的結果,再來談合作。這樣的模式通常比較能選到不意外的結果。

試用的時候也有很多祕訣。礙於篇幅,有興趣的可以email與我們聯繫取得免費咨詢。對了,email需要寫英文,因為是我們公司的虛擬助理協助處理email:)

(3) 檢視成果

檢視成果的本身,必須要是簡單的,如果一份工作你自己可以花2小時做完,結果你讓助理幫你進行,之後你卻需要花2小時來檢查或修正結果,那其實也沒啥太大意義。

根據我們實際的經驗,兩個每週工作10小時的助理,似乎比一個每週工作20小時的助理來得有效。主要的原因在於,可以讓他們互相監督,互相備份,互相檢查對方的內容。舉例來說,如果其中一個助理負責每週定期blog文章,那他完成的條件就是請另一個助理來檢查,當檢查通過就算完成,理論上,你就少了很多檢閱的工作。




沈思:

  •   網路上有不少虛擬助理的建議,然而或許因為語言的距離,導致台灣使用的人很少。這一點有機會被打破嗎?
  •  我的印度助理所列出的她可以工作事項:


1. Email Management/Filtering
2. Setting up Autoresponders (Aweber, Mailchimp)
3. Booking appointments with clients
4. Following up with clients/customers (sending thank you and other reminder emails)
5. Receptionist duties (answering occasional calls)
6. Calendar Management
7. File Management (organizing files using Dropbox etc)
8. Database building (eg. updating email or contact lists on your CRM)
9. Research on certain topics for blogposts, newsletters or others
10. Personal errands (purchasing gifts for loved ones / family members online)
11. Hotel and Flight Booking
12. Transcription (transcribing voicemail, video or audio, podcasts etc.)
13. Taking down minutes of meetings
14. Creating basic reports (reports on weekly tasks, deliverables, sales)
15. Preparing Slideshow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16. Liaison between you and other team members
17. Recruitment (source for other team members like writers or graphic artists) 18. Set-up Social Media Accounts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Youtube)
19. Manage and update Social Media Accounts
20. Manage your Blog (Basic WordPress Skills)
21. Publish posts on your Blog (content you provided)
22. Filter and reply to comments on your blog
23. Answering support tickets (with the use of Zendesk)
24. Blog commenting (to increase links to your site)


25. Participating in discussion forums or message boards (more promotion!)

10/07/2015

資訊系所學生的國際觀- 三個觀察




過去幾年來交換學生越來越盛行,基本上跟大學一樣,沒有交換不了的,只有想不想交換這回事。然而,資訊系所學生的國際觀,整體來說似乎沒有跟著地球扁平化,世界縮小話而改變太多,相反地類似美國種族融而不合的情況似乎更多。

(1):想要國際化


隨便問幾個學生,認不認為國際化很重要,想不想加入跨國公司取得國際化工作經驗。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說不。

然而,除了少數加入open source計畫的學生之外,很少有參與國際軟體開發活動,除了交換學生之外,也很少有學生能想到"長期"培育自己國際觀的方式。


(2):片面資訊


最最常見的片面資訊在於:

外國人=美國人 ......(外國人說話都很直接,老實說恐怕只有美國說話很直接)

國際觀 = 美國觀 ......(International View = American View)

進入大公司 = 有很多"國際化"機會..... (這部份是事實,但某些小公司更多)

學生要有國際觀 = 要留學 要交換學生 要遊學 ......(部分是事實,但也看過太多留學交換的時候都跟華人混在一起,那老實說也沒特別意義)

google = 搜尋全世界....(起碼要扣掉中國和斯拉夫語系國家,這樣就少17億人耶)


(3):等著別人來幫忙


在面試的時候,常常會被問"公司是否能提供訓練"。組織根據需要當然會提供訓練,一個好企業也絕對不會吝嗇於訓練費用。

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你除了上學之外,花了多少時間在訓練自己。

同樣的問題在國際化視野上也是,除了讓學校老師幫忙,你自己曾經為了想要"國際化的視野"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





沉思項目:

在不使用google/yahoo的情況下,你上網查詢資料會是要怎麼開始?
你是不是能找到在東歐常用的web mail (除了gmail, yahoo之外)?
你是不能推測這個世界人口的各大洲比率大概為何?
你是不是能直覺猜測斯里藍卡人均收入?
除了BBC/CNN 的強烈報導之外,你覺得最近幾個月(2015年秋天)為什麼梅克爾會歡迎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