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無線電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無線電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0/17/2025

聽我的電波吧


聽我的電波吧

現在的人,大概已經很久沒有真正打開收音機了。許多人甚至從未擁有過自己的收音機,也不曾主動收聽過廣播。廣播作為一種資訊媒體,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大眾傳播技術之一。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發現電磁波,證實光與電是同一種現象。這個理論在 1880 年代之後吸引了許多工程師與實驗者,他們開始思考:既然能用導線傳遞電報,能不能用電磁波傳遞訊息,而不需要導線?這就是「無線電」概念的起點。

當時人們已經有電報系統。電報靠的是導線,傳輸摩斯密碼:左邊有人發訊號,右邊有人接收。但如果能讓訊號無線地傳播,理論上可以大幅突破距離限制。這讓許多人開始嘗試各種無線傳輸方式。

不過,根據當時的物理理論,電磁波像光一樣,只能沿直線前進。既然地球是圓的,那訊號在地平線外應該就會消失。以一座十公尺高的無線電塔為例,傳送距離頂多七、八十公里;再遠,就必須用另一座中繼塔接收再發射。這樣的「無線」幾乎又變回「有線」。這時候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他是義大利人,工程師出身,但沒有受過正規學院教育。他的物理知識全來自家教,卻因此沒有被「理論不可能」的觀念束縛。

馬可尼在多次海上實驗中發現,當兩艘船距離超過視線範圍時,無線電訊號仍然能被接收到。這違反了「電磁波直線傳播」的理論。於是他猜測,也許海水的導電性讓電波能沿著海面「貼地」傳遞,像是被海洋反射或導引。

1901 年,他決定賭上一把,從英格蘭康沃爾郡的波爾杜(Poldhu),向大西洋彼岸的紐芬蘭聖約翰(St. John’s, Newfoundland)發射無線電波。理論上,這兩地之間地球曲率早已阻斷直線路徑。然而,他宣稱成功接收到訊號。雖然後來科學家對實驗是否真的成功仍有爭議,但這個事件開啟了人類對無線長距離傳播的全新想像。而且馬可尼後來也多次複製實驗,所以雖然第一次實驗有爭議,但最終還是算他成功。

如今我們知道,那次訊號的傳播,是因為地球高空約一百公里處的電離層反射了電波,讓它能多次折返於地面與高空之間,最終繞過地球曲率抵達遠方。隨著無線電技術成熟,二十世紀初廣播成為家喻戶曉的媒體。從新聞、音樂到戲劇,收音機是家庭娛樂的核心。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收聽廣播的人數逐年下滑。根據 2024 年的調查,台灣七天內有收聽廣播的比例已降到約 13%,而超過八成民眾表示「幾乎不聽廣播」。

雖然,廣播仍在車上扮演角色。通勤或開車時,人們偶爾會轉開電台,但主動收聽節目的習慣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 Podcast、YouTube、串流音樂等數位形式。技術不再侷限於電波,媒體的邊界也早已模糊。

這樣的轉變,也成為日本漫畫家沙村廣明(沙村広明)的靈感來源。他以《無限住人》聞名,是一位以鉛筆素描風格著稱的漫畫家。《聽我的電波吧》(波よ聞いてくれ)是他少數以現代社會為舞台的喜劇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生活混亂、脾氣火爆的女性,誤打誤撞成為一家地方廣播電台的深夜主持人。節目時段冷門,半夜三點到凌晨五點,但她憑著犀利的口才與誇張的想像力,逐漸吸引聽眾。漫畫同時描寫她的人生低潮、北海道地方廣播業的困境,以及廣播在當代媒體生態中的尷尬地位。沙村透過這部作品,用幽默與荒誕呈現一個問題:「在人人都能開直播、錄 Podcast 的時代,傳統廣播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劇中有一段情節,一位聽眾寫信抱怨:「現在的廣播不如從前了,以前主持人都有水準、受過訓練,現在誰都能上麥克風。」主角的回應非常銳利:「如果廣播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活下來,那它不就比以前更厲害。」這段對話,好像說出現代媒體的真實情況。廣播雖然式微,但依然存在。它早就不再是唯一的聲音,而且越來越小聲。

從馬可尼的海上實驗,到今天的衛星通訊、Wi-Fi、SpaceX 的 Starlink,電磁波從未消失。技術在進化,形式在變化,但「人透過無線分享聲音」這個行為並未終止。只是廣播這個載體,已從家庭客廳的收音機,轉移到每個人的手機與耳機裡。

廣播的黃金時代已過,但它留下的文化與精神仍在延續。

podcast-> TS隨談 - 聽我的電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