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多前,因為想知道為什麼當時(2017)有不少外商到台灣建立研發中心,所以自己做了點研究寫了這篇。
那時候找數字花了我很多時間,最近在網路上,又看到政治人物在比較貧富差距以及生活水準,想到我可以用之前的方式重新計算一下。但我發現現在有AI,能幫我整理得更多,就專注在底層收入者的比較。
台灣底層人 和其他國家底層人 過去50年比較起來是怎麼樣的情況?
數據是不會騙人。在網路上,我們常看到「鬼島」、「低薪地獄」的抱怨,彷彿生活在台灣是種原罪。但如果我們把鏡頭拉遠,拿掉情緒濾鏡,單純用數字來進行一場跨國、跨時代的比較,就可清楚看到情況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讓AI整理了 IMF、世界銀行以及各國主計單位的資料,製作了一份跨越 1970 到 2025 年的數據表。
怎麼比?
首先我們不用「平均數」。道理很簡單:如果郭台銘走進你家巷口的 7-11 買飲料,那間超商裡所有人的「平均資產」都會瞬間變成好幾億,但根本沒意義。平均數毫無意義。所以,我鎖定的是各國社會最底層那 20% 的人(Bottom 20%),也就是統計上的以四分位數隔出五個收入階層,然後是最底層的20%,也就是說假設台灣只有5個人,那就是最窮的那個人,假設台灣有2000萬人,20%就是最窮的400萬人。
為了讓比較有意義,採用了以下三個標準:
PPP(購買力平價):這不是看匯率,而是看「實質購買力」。舉例來說,在美國看一次感冒可能要 100 美金(約 3,200 台幣),在台灣掛號費加藥費只要 600 台幣(約 20美金),這是不含健保的情況。在這些統計裡,台灣這 20 美金買到的醫療服務「等於」美國的 100 美金。這能抹平物價差異,反映真實生活。這只是個例子,實際上購買力平準化是那些參考資料取得,不是隨便算的。
可支配所得:扣掉稅之後,真正放進口袋能用的錢。
統一換算為 2025 年美元現值,以及約當於美國可用價值:為了消除通貨膨脹,我把所有年份的錢都換算成「現在」的價值。例如,以1970年台灣2100美金,並不是1970當時台灣底層人,口袋有2100美金(名目數字其實只有600)而是,當年台灣底層20%的人口袋有的美金相當於,能夠以美國的標準2025年的時候的價值。這樣我們才能夠用單一數字,跨國,跨時間比較。
簡單來說,表中的數字代表:該國最窮的那群人,當時過的生活相當於在「今天的美國」擁有多少美金的購買力。
數據:1970 ~ 2025 各國底層實質所得比較表
這張表告訴了我們什麼?
1. 1970年代:台灣底層真的很窮 那是個大家都辛苦的年代。1970 年台灣底層一整年的實質購買力只有 2100 美金(換算成現在),只比菲律賓好一點點,連日本的車尾燈都看不到。那時候的底層25%的人,生活主要是「求溫飽」而已。
2. 台灣底層的購買力「超車」了 這是數據最有趣的地方。到了 2025 年,台灣最底層 25% 的實質購買力($21,500)已經微幅超越了日本($20,800)甚至美國($19,200)。 這聽起來很違反直覺?關鍵在於物價與社會成本。台灣相對便宜的大眾運輸,食物,醫療,讓台灣底層手中的每一塊錢,能發揮出比美國大很多的效益。在美國,底層雖然帳面美金領得多,但昂貴的房租和醫療險會把錢吃光。
現在,台灣的底層當然還是比較辛苦的過日子,可是如果跟其他國家的底層比較起來,同樣是底層,應該還是在台灣比較好。
發展中國家,像是印度,菲律賓,中國,底層人生活有巨幅的改善,但是最終還是遠不如已開發國家。要記得,上面的數字,已經根據購買力,當地物價,校正過了,是可以拿來直接比較。
3. 美國夢的破碎 看美國那欄,你會發現一件恐怖的事:從 1990 到 2025,美國底層的生活水準幾乎是「死魚線」。雖然美國 GDP 世界第一,但那是華爾街與矽谷的遊戲。對於在美國底層25%端盤子、送快遞的底層來說,這 35 年來的經濟成長跟他們幾乎無關。這也是為什麼,像川普這類的人會得到底層的支持。
4. 不是只看物價。 菲律賓在 1970 年原本還贏過韓國、中國,跟台灣差不多。但 55 年過去了,他們只成長了 2 倍多,被狠狠甩在後頭。即便他們今天仍然有相對便宜的物價,整體收入沒成長也是沒用。
有什麼結論?
這張表並不是要說現在台灣底層有多好,畢竟,哪有人會希望自己是底層20%。數據只是顯示,每個國家的底層「有多慘」以及國家之間相對的比較。
順便說一下,底層20%過的最好的國家,還是已經成熟國家最好,例如瑞士,澳洲,新加坡,這些國家的底層實質購買力甚至超過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
參考資料
全球經濟數據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