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動物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人能夠感受到抽象的事物。
我記得很早以前在一本書裡看到史前壁畫的歷史。據說最早的史前壁畫是在西班牙的洞穴裡,距今已有好幾萬年。那時的遠古人沒有文字,不懂語言,但他們會在洞穴的牆壁上用石頭刻畫圖案。那些壁畫雖然不精確,但即使是現代人,一看也大概知道他們在畫什麼。
例如,有名的一頭牛,用石頭雕刻在牆上,比例不正確、沒有遠近感,但你一眼就知道那是牛。又比如蛇,他們畫出彎彎曲曲的形狀,還吐著舌頭,雖然畫得不完美,但仍能辨認出那是蛇。
人類能理解抽象的符號,這就是抽象思維。進一步說,數學也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之一。
聽說有些高智商動物像黑猩猩,能做簡單算術,例如兩根香蕉加一根香蕉等於三根香蕉。但只要再抽象一點,例如幾何概念,牠們就無法理解。
幾何,我們小學都學過——兩個點連成一條線,這兩點之間最短距離就是直線。直線有長度但沒有寬度,這是抽象定義。現實中,老師在黑板上畫的線或你在紙上畫的線都會有寬度。真實世界中沒有寬度的線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於抽象思維裡。
再進一步,如畢氏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兩邊平方和等於第三邊平方」,A² + B² = C²。
小學生學得會,也能用幾何圖形證明它。但現實中不存在完美的三角形,因為線都有厚度、有寬度,所以無法形成絕對精準的幾何形狀。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數學上的完美狀態。
點也是如此——在幾何中,點有位置,卻沒有長度、寬度、重量與大小,純粹是抽象概念。但黑板上畫的「點」都有大小,那只是象徵。
說到這個,是因為我最近看了一本哲學書,作者是 David Hume(大衛‧休謨),1711 年出生,1776 年去世,剛好是美國建國那一年。他是英國哲學家,出過很多書。像當時的英國知識分子一樣,他出身不錯,從小有家教。
他 18 歲時就打算寫《人性論》,寫了十年,28 歲出版。現在這本書被視為哲學經典,在台灣也有出版。我借來讀,但老實說,雖然每個字都懂,卻完全看不懂他在說什麼。
他在書裡探討人性、善惡與主觀感受。例如,他認為「好與壞」並非事物本身的性質,而是人主觀感受的結果。
他花許多章節論述這些觀點,但論述方式非常抽象。也難怪他出版這本書後,在英國的大學或皇家科學院都找不到工作,最後只當了圖書館官員。可能是因為他的思想太超前,或是太離地。
他書裡有一章談數學邏輯,我覺得有點牽強。他認為幾何學的存在來自人的認知,而非真實世界。這理論舉了直角三角形的例子:在現實中,不可能畫出完美的直角三角形,因為所有線條都有寬度。以當時沒有電腦的年代,確實無法做到極致精確。
但現代有電腦,我們能繪出理論上無限細、無寬度的線條。休謨當時無法想像這種技術,所以他認為數學並非精準科學。這觀點幾乎會讓所有科學家跳腳反對,但也顯示他在用純思考的方式探索世界。
雖然我覺得他的想法難懂,但他並非無知的民間哲學家。他思考嚴謹、論證多角度,仍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者。只是對我而言,這類哲學太難了,可能超出我的理解範圍。
反觀我最近看的另一本書,是日本禪宗大師寫的《每天把心掃乾淨》。
禪宗認為打掃能幫助人心變得開闊,不只是清理家裡,也是在清理內心。兩者互相影響——打掃房子會讓心變乾淨,心變乾淨又更想打掃。書裡提到囤積癖,認為囤積太多東西代表心理出了問題。
這本書內容簡單,像一般心靈勵志書,但文字乾淨流暢,讓人容易共鳴。
他強調打掃不只是行為,而是一種精神修行。就算房子已經很乾淨,也要每天打掃,因為那是心靈上的淨化。
這類書雖然簡單,但有時也讓人覺得舒服、放鬆。不過它太簡單了,如果放在書架上,我可能會想「應該把它掃掉吧」。
有時我在想,哲學書是不是能有「中間」一點的?不要像休謨那樣難懂,也不要像心靈雞湯那樣太淺。也許是我對世界的要求太高了。

.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